5.1.3 大学生情绪情感的形成
人们的情绪和情感都有着从简单到丰富、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进程,每个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婴幼儿(1-3岁)在出生后不久基本上只有愉快和不愉快两种情绪,渐渐会形成快乐、害怕、发怒、害羞等情绪,和母亲产生感情依恋;童年期(3-14岁)各种情绪继续丰富发展,同时理智感、道德感、美感等社会性情感产生并逐渐发展;青年期(14-25岁)的人情感丰富复杂且体验深刻,情绪的波动起伏大,易冲动;到了壮年期(25-45岁),情绪和情感则渐趋稳定成熟,能够自我控制和调节情绪,此时社会责任感强烈;中老年期(45岁以后)情绪基本是平静、恬淡,顺乎自然,但受更年期、疾病衰老、家庭生活变故等影响,易出现忧郁悲观、孤独寂寞、多疑易怒等消极情绪。
情绪情感的形成条件很复杂,概括而言,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客观现实是情绪产生的源泉。一般来说,人类的基本情绪及表现形式是生来就有的。如盲聋儿童虽然不能实现、模仿他人的情绪表现,但遇到刺激时,也能与正常儿童一样,表现出恐惧、欢喜、痛苦等情绪。然而个人丰富的情绪体验及复杂的情绪表现却是后天学习的结果,即根据客观事物的不同特点及事物与人之间存在的关系不同,人们就对这些事物拥有不同的态度,有不同的情绪体验。如人之所以会哭,是因为伤心,人之所以会笑,是因为快乐,人会战斗是因为恐惧。但是,客观事物刺激情绪并不是情绪产生的直接原因,其中认知因素起了重要的中介作用。比如,当大学生成绩优秀时,就会十分愉快,当他们有一天突然发现自己丢失了很重要的东西时,就会感到悲伤等。(2)人的需要是情绪产生的基础。快乐实际上是人的需求得到满足时的情绪体验。西方流行着一个“快乐公式”,即快乐=满足∶欲望(快乐是满足与欲望之比)。(3)各种具体的内心体验。首先,愤怒是欲望和要求被阻止时所产生的情绪。愤怒从强度的大小可以分为轻微不满、气恼激怒、大怒、暴怒、狂怒等形式。愤怒的强度越大,越容易使人失去理智控制。从时间上说,有即时产生的愤怒和延缓产生的愤怒两种。一般来说,文化修养越高,立即产生的愤怒越少。生气(气愤)会耗费人体大量精力,其程度不亚于参加一次1千米赛跑。生气时的生理反应十分剧烈,人体产生的内分泌比其它情绪都复杂、都更具毒性。因此,动辙生气的人很难健康。其次,恐惧是一种企图摆脱危险的逃避情绪。从强度上看,恐惧是从轻度的担忧到惧怕恐慌、恐怖。恐惧感强度越大,产生的消极作用就越大。再次,悲哀是人类原始情绪之源。悲哀是指与喜欢、热爱的对象遗失、破裂或所盼望的东西幻灭相联系的情绪体验。悲哀程度取决于所失去的东西的价值。比如深切的悲哀是由失去亲人或贵重的东西所引起的。悲哀根据其程度不同可以分为遗憾、失望、难过、悲伤、极度悲痛等,悲哀有时伴随哭泣,它是一种消极的情绪。较强的悲哀常发生失眠、食欲不振、失望焦虑等反应,有伤身体、也影响思想和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