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4 积极地完善自我

4.4.4 积极地完善自我

认识自我绝不是终极目的,认识自我是为了扬弃自我、改造自我、超越自我、完善自我,使自我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认识自己改造自己的最简单最可靠的方法,就是在别人面前,如实地表现出自己的本来面目。

小组讨论会和敏感性训练以及自我分析等可以帮助你实现这一目的。小组讨论会是以小组的形式,在独特的气氛(集体感)之中,暴露自己、正视自己。但由于各人的目的和性格不同,对有的人合适,对有的人不合适。敏感性训练,从自我方面说,是在如下的假设和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A部表示自己所发觉的,以及由于自己的表现,别人也发觉的部分,也就是自己和别人的看法(I和ME)一致的部分。A部占的面积大,则表示你的自我是健康的、自由的,也是积极向上的;B部是自己虽已发觉,但别人尚未发觉的部分,应尽可能把它表现出来;C部是别人发觉而自己未发觉的部分(如虚荣心、自卑感等),在这种会议上,由别人所指出;D是自己和别人都未发觉的部分。

但是,也有少数大学生由于自我训练没有达到一定的强度,一旦经受这样的刺激或获得解放,抑制就将失去作用,由于混乱而暂时陷入模糊的状态中,在做这样的训练时一定要因人而异,并且要配合小组交谈和指导。改造自我的最大障碍之一便是缺少毅力。我们经常听某人说“我想戒烟,可就是没有毅力”,“我想早起,可就是没有恒心”。缺少毅力的人往往把毅力看作某人固有的心理品质,而自己却不具备。其实,每个人都是在某些方面很有毅力,在另一方面没有毅力,有的人在学习上很有毅力,可以没有午休,没有课间;另一些人在体育锻炼方面很有毅力,可以早起。有的人守时却戒不了烟,有的人能戒烟却不守时。应当看到,毅力总是因环境而异的,是相对的。不同的人就不同的行为而言可有不同的毅力。因此,毅力主要取决于对自我的了解和改造自我的迫切性,也取决于人的价值观。看重身体健康的人,就有毅力早起,有毅力戒烟。问题不在于是否有毅力,而在于你想要什么,你是否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要知道,每天的太阳都是新的,每个清晨中醒来的自我都是新的。你缺少的并不是前进的力量。而是彻底摆脱昨天阴影的力量;你不能前行是因为你不能轻装,是因为你习惯于向后看。请转过身吧,你会发现个全新的自我真好。

成为自己,是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热点之一。成为自己,就是做一个“自如的我,独特的我,最好的我”。大学生成为自己的过程,是其自我同一的过程,是其自我不断走向完善的过程也是其从个人“小我”走向社会“大我”的过程,是既注重自我又不固守自我,而是根据社会要求不断改造自我;既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又不仅仅局限于追求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而是把自我价值实现的过程与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作贡献的过程统一起来,在为他人和社会的服务中实现真正的自我价值的过程。完善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过程。只有坚持正确的方向,本着科学的态度,投身于火热的社会实践中,辩证地看待社会,分析自我,把握自我,才有可能最终超越自我。

【注释】

[1]黄希庭,徐风妹.大学生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162.

[2]李景春,李玉杰.社会心理学概论[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6:56-58.

[3]孙瑜.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研究[D].秦皇岛:燕山大学,2015.

[4][法]笛卡尔.谈谈方法[M].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27.

[5][法]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集[M].庞景仁,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25-26.

[6][德]康德.实用人类学[M].邓晓芒,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87:1.

[7][德]康德.纯粹理性批判[M].李秋零,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37.

[8][德]胡塞尔.现象学与哲学的危机[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168.

[9]孙周兴.海德格尔选集(下)[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897.

[10]Heidegger.The Basic Problems of Phenomenology[M].Translated by Albert Hofstadter.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82:160

[11]李景春,李玉杰.社会心理学概论[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6:52-56.

[12]孙瑜.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研究[D].秦皇岛:燕山大学,2015.

[1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31.

[1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斯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74.

[15]列宁.列宁选集(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57.

[1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17

[1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96.

[1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5.

[1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5.

[2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4.

[21][德]黑格尔.小逻辑[M].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39.

[2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4.

[2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46.

[2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31,97.

[25]社科院马列研究所图书资料室.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外国百科条目选译[M].上海:东方出版社,1985:21.

[26]孙瑜.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研究[D].秦皇岛:燕山大学,2015.

[27]邓韵娜.杰弗里·哈特曼的“自我意识”理论探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3):198.

[28]李文英.积极心理学观照下大学生自我意识的优化[J].教育评论,2013(2):66.

[29]赵新年,倪晓莉.网络行为与自我意识的相关性分析[J].兰州大学学报,2015(3):8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