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 树立科学的健康观

1.3.1 树立科学的健康观

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章程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的表现,而且是一种个体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上完全安好的状态。”

1981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对健康人群进行大量调查后,对“健康”的概念作了如下的阐述:健康就是能精力旺盛地、敏捷地、不感觉过分疲劳地从事日常活动,保持乐观蓬勃向上及有应激能力。美国学者杜巴认为:“真正的健康并不是全无疾病的理想境界,而是在一个现成的环境中有效运作的能力。环境是在不断地变,所谓健康便是不断适应无数每日威胁人们的微生物、刺激物、压力和问题。”还有学者提出了现代人应有的健康观,健康就是能对抗紧张,经得住压抑和挫折,能积极安排自己的各种生活活动,使自己的智慧、情感融为一体,生活和精神充满生机,且富有文明意义。

关于死亡的定义,几千年来的传统观念都是把心脏停止跳动和停止呼吸作为死亡。近代随着心、肺、肾等器官可以靠机器维持,还可以进行移植,于是提出了脑死亡的概念,才最后在逻辑上统一了对人体生命中枢问题的认识,而脑死亡的新概念也更强调了人格生命中的心理因素。从这些有关健康的定义中可以看出,健康、疾病和死亡的概念中都含有价值观念,随着社会的进步,对心理健康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大学生们都很关心自己的身体变化,担心自己发育不正常、有疾病,担心自己身体形象不佳。一般来说,这是正常现象。但对自己的身体状况一定要有一个科学的态度,应依据科学的标准客观地评价自己的身体情况,特别是对一些不良的生理反应切忌跟着感觉走。科学书刊、有经验的教师都能为大学生提供生理方面的知识。科学地评价自己的身体情况,以避免不必要的焦虑。如果确有生理不适,应及早就医。每个人都想有一个理想的身体自我,但理想的身体自我应该建立在现实可能性的基础之上。不切实际地幻想会影响心理健康。大学生们应对自己的身体现实有所了解,逐步形成健康的理想身体自我。人们的身体状况都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其他人的评价,但无论别人的评价怎样,都应保持一种平稳的心态。因为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是他人观点,可能很不全面,更何况每个人的审美观点也不同,因此他人的意见仅供参考,个人应根据自我身体状况形成全面、正确的认识。只有这样,才不会为人言所左右,才能悦纳身体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