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3 逃避与轻生

7.2.3 逃避与轻生

逃避是大学生受挫和预感受挫时表现出来的一种消极行为反应。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受挫或预感受挫,便逃避到自认为比较安全的情境中。

逃避主要有三种表现方式。(1)逃到另一种状态。这种情况在大学生中比较常见。某大学生过去在学习上一直很努力,但由于种种原因受到挫折后,他往往不从主观上分析原因,而一改过去刻苦学习为漫不经心、得过且过,同时在娱乐、谈朋友上倾注其精力,他是以学习之外的活动避开因学习压力给自己带来的焦虑与不安。其实,大学生逃避与自己成长与发展最直接关系的学习环境到其他活动中去,可能在某个时候有一定缓解作用,但并不能真正消除内心的紧张,因为紧张的心理以潜意识方式从当前现实转入另一现实之中,它在一定条件、一定时期,可能对大学生产生更大的不良影响。(2)逃向幻想世界。受挫的大学生在受挫以后,往往沉溺于不合实际的幻想之中,以非现实的想象方式来应付挫折。这是受挫的大学生为了暂时脱离现实问题的困扰,展开不受制约的想象,在幻想中求得平静和安宁。幻想在一定时期、一定程度上使人暂时脱离现实,有缓解挫折感的作用,得到暂时的精神解脱,因而有助于对挫折的容忍和提高人们对将来的希望。但是幻想毕竟是幻想,在多数情况下无助于现实问题的解决。因此,大学生在幻想之后,应实事求是地面对现实去应付挫折。例如,某大学生学习不好考试失败以后,幻想将来克服困难取得好分数和走上好的工作岗位的愉快情况,这可能使他鼓起勇气学好功课,这样幻想有积极意义。但如果不面对现实,一味耽于幻想,就会形成一种不能适应生活的坏习惯。(3)逃向身心疾病。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一个人的行为总是有一定要求的。对于一个健康的大学生,应该是能很好适应社会、学习刻苦、对人热情精力充沛、奋发向上等。但如果对象是一个病人,社会对他的各种要求都可能暂时取消或减轻,对他的过失,也不作严格的计较。例如。一个大学生面对一个重大的考试,本应与其他同学一起参加并取得和大家相近的好成绩。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他感到没有把握,内心极不愿意参加这场考试,但又找不出任何不参加考试的理由,内心极为焦虑。但是如果这个大学生在考试之时正好生病了,一切又另当别论,他不仅可以十分安全地躲过这一“劫”(一是考试没把握,二是考砸了将面子丢尽),而且还会得到老师、同学的同情。因此,一些大学生在失败或可能失败之时,如同上述迫于考试的大学生,就巴不得能生病,现实生活中还真的有人病倒了。这一类病,心理学上称为机能性障碍。当事者的器官是正常的,在检查时没有发现什么肌体性的疾病,而它们的功能却出了问题。比如眼睛是健康的,却看不到东西;四肢是正常的,却呈现瘫痪的现象。这样的大学生不自觉地将心理方面的困难,转换成为身体方面的症状,借以逃脱他人及自己的责备,而维护了自我的尊严。

轻生是一种极端的逃避方式。在现实中,由于受挫者反复受挫,周围缺少帮助,又找不到摆脱挫折的方法与途径,受挫后愤怒的情绪使之失去理智,而以自杀方式消除内心紧张心理。大学的学习活动,需要大学生不论在智力还是在体力方面都要付出艰辛的劳动。学习的竞争又相当激烈,有些大学生难以适应这种局面,他们在无助之中往往选择了不该选择的消除内心紧张心理的方式。早在1992年举办的“首届全国危机干预暨自杀研讨会”就统计过,全国每年死于自杀的人数达14万~16万,每天约400人自杀,学生占1/4,其中大学生居多。此外,大学生生活在社会之中,一些对大学生有直接影响的事件引起他们强烈的挫折感,又无法摆脱,轻生也就成了这些大学生和社会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