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1 大学生常见的职业心理误区
陈悦香等人研究了大学生的职业心理的误区,[7]认为,职业心理误区是指个体在职业活动过程中呈现出心理上特别是认识和人格上陷入无出路而又不能自拔、且本人对此又缺乏意识的状态。社会环境和就业机制的深刻变革使得积淀于大学生内在的职业心理经受了前所未有的考验,特别是对于刚出“象牙塔”的大学生来说,昔日的天子骄子到今天的社会普通劳动者的身份转变,致使他们中的多数人出现了职业心理误区。
首先,经济转型诱发职业目标设置功利化。20世纪80年代后成长起来的当代大学生,没有经历改革开放的阵痛,却接受了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结果。这种接受在很大程度上是非自觉性和非理性的,以致多数大学生不自觉地沉浸在“物欲至上是唯一而普遍的合理目标”所带来的满足感和新鲜感中。与此同时,也就“跌入‘一种自我封闭状态’的深谷,生命原本意义的人生选择被追逐物质富裕和个人世俗享受的人生体验所取代,价值观念上真实与虚妄的冲突愈演愈烈”[8],由此也就滋生了职业目标设置的功利化。概而言之,当前大学生职业目标设置的功利化主要表现为:职业所在地区和方位的“亲大排小、亲东排西”,职业单位的“亲高排低、亲私排公”。具体来讲就是:多数大学生将目光锁定在大城市和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而对小城市和中西部欠发达、落后地区则不太感兴趣;热衷于追求高收入,选择在私营或外企中谋取职位,注重眼前的经济收入和物质利益。
其次,社会资本万能思想导致职业选择方式依赖化。在科尔曼看来,社会资本是指个人拥有的,表现为社会结构资源的资本财产。作为由构成社会结构的各个要素所组成的多形式实体,社会资本包括义务和期盼、信息网络、规范和有效惩罚、权威关系、多功能社会组织等多种形式,它能够为结构内部的个人行动提供便利,个体社会资本的拥有往往决定着人们对某些既定目标的实现。[9]无论是亲戚、朋友还是家长,在鼓励大学生树立吃苦耐劳、勇于上进的拼搏精神的时候,似乎都还在信奉甚至遵从“关系就是生产力”“社会资本万能”的思想,忽视对大学生自强、自立素质的培养,无形中导致大学生职业选择方式依赖化倾向的出现,以至于多数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首要考虑的就是有没有关系。
再次,自我同一性混乱衍生出职业选择从众化。自我同一性是一个用以描述个人自我一致的心理感受的术语,特指大学时期个体在人格上臻于完善的状态,在心理上能自主导向,在行为上能自我肯定。[10]大学时期是个体生理发育和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是个体对诸如“我是谁”“我在做什么”“我将走向何方”等问题产生疑问与困惑的时期,也是个体从自我现状、生理特征、社会期待、阅历经验、现实环境、未来希望等方面开始考量与关注自我的时期。一些人难以根据已有的知识结构、能力素质和优势特长正确地选择适合自身的职业,茫然之中感到无所适从,甚至表现出一种随心所欲、盲目从众的非理性心态。一些人虽然能够较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我,但面对职业选择,犹豫不决、躁动不安、裹足不前,自我独立性和自主性显得不足,极易受到周围人的影响制约,缺乏大学生职业选择应有的底气和胆识。
最后,自我实现需要偏激造成职业选择理想化。在心理学上,自我实现需要通常被理解为个体追求自我理想、价值的需要,这种需要表现为个体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潜能,来做一些自认为有意义和有价值的事情。事实上,个体的自我实现需要离不开主体内部主观条件与外部客观条件两个方面,主体内部条件是指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外部客观条件是指外部的社会环境与物质条件。作为个体自我实现需要的一种客观过程,职业选择不仅表现出当代大学生强烈的自我实现意识,而且反映出大学生对现实利益的渴求与期盼。
审视当前大学生的职业选择,可以发现,多数大学生混淆了理想职业与现实职业之间的界限,忽视对自己所追求的理想职业的立体考察,更不懂得职业选择与自身潜能的逻辑联系,进而造成职业选择与自身素质、未来发展之间序列生态链的断裂,导致职业选择的理想化与“乌托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