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3 学习心理倦怠
“倦怠”是美国心理学家Freuden Berger提出来的,是指个人长期从事高强度工作背负着过重的工作压力和负荷,从而身体、心理和情感长时间处于极度耗竭的状态中,身心过度疲倦的一种精神状态。[2]Pines对学习倦怠做了定义:学生在学习中产生一系列倦怠的情绪。[3]国内学者连榕为学习倦怠做了定义:由于学生长时期处在繁重的课业压力中,他们的身体、心理、精神、情感长时期处于耗竭的状态中,时常会出现一些负面消极的情绪。[4]也有学者认为,学习倦怠是指一种发生在正常人身上的与学习有关的持续的、负面的心理状态。主要表现为身心耗竭、学业疏离和低成就感。[5]
综合以上学者对学习倦怠的定义,可以将学习倦怠理解为:当学生面对学习时,会感到身心疲惫不堪,长期处于身心、精神、情感极度疲倦的状态。在学习活动中,学习效率逐渐降低并伴有渴望停止学习活动的生理和心理现象。具体表现为学习错误增多,学习效率下降,对学习厌倦,动机行为改变,生理失去平衡等。学习心理倦怠包括生理疲劳和心理疲劳。生理疲劳主要是肌体受力过久或肌肉重复伸缩造成的肌肉痉挛、麻木、眼球发疼、头脑发胀、腰酸背疼、动作不准确、打瞌睡等肌体的生理反应。心理疲劳一般是由于长时间从事心智活动,大脑得不到休息,脑细胞处于抑制状态所引起的心理反应。此时,思维迟钝,注意力涣散,情绪躁动、忧郁、厌烦,学习效率下降。其中,心理疲劳是主要的。
学习心理倦怠是因长时间持续进行学习,在生理、心理方面产生的劳累,致使学习效率下降,甚至头晕目眩不能继续学习的状态。学习心理倦怠可分为生理疲劳和心理疲劳两种。生理疲劳的直接原因主要是长时间从事学习活动,不注意劳逸结合,大脑得不到休息而引起肌体受力过久或肌肉持续重复伸缩造成肌肉痉挛、麻木、眼球发疼发胀、腰酸背痛、动作不准确、打瞌睡等。常见的是心理疲劳,这是由于长时间从事心智活动,大脑皮层兴奋区域的代谢逐步提高,消耗过程超过恢复过程,脑细胞会处于抑制状态而使大脑得不到休息所引起的疲劳。症状是感觉器官活动机能降低、注意力涣散、思维迟钝、情绪躁动、忧郁厌烦易怒,学习效率下降。学习心理倦怠是一种保护性抑制,经过适当的休息即可得到恢复,这是合乎生理心理规律的。但是如果长期处于疲劳状态,使大脑有关部位持续保持兴奋,就会导致兴奋和抑制过程的失调,严重的还会引起神经衰弱。具体言之:(1)学生的个性特征影响学习倦怠情绪的产生:性格活泼、开朗、乐观、坚强勇敢、率真坦诚、容易适应新环境,具有好奇心、冒险探索精神、求知欲强,这种性格类型的学生相对不太容易产生学习倦怠的情绪,他们能够承受外界施加给他们的压力,能够独立解决问题,能够及时调整学习生活中出现的负面消极情绪。然而,性格孤僻内向、悲观忧郁、敏感、自卑、软弱、不善于与人交流、难以适应新环境、意志力较弱、自律性较差的学生会更容易出现学习倦怠的情绪。(2)学习成绩影响学习倦怠情绪的产生。学习成绩会影响学生学习倦怠的程度,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会受到社会、学校、教师、家长和同学的关注与支持,会获得更多的关心、爱护和鼓励。这促使他们更愿意投入到学习中去,促进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学习热情和学习动力,他们的学习倦怠程度较低。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会受到外界的责备和打击,造成身体和心理的创伤,对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更容易出现学习倦怠。(3)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控力影响学习倦怠情绪的产生。当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差时,会觉得自己在学习上花了很多努力却没有任何成效,会对学习感到力不从心,束手无策。当学生的自控力较差时,在没有教师和家长的监督和管理下,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会不自觉地想要逃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