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5 文饰与投射

7.2.5 文饰与投射

文饰即文过饰非的行为反应。当个体达不到追求的目标时,为避免或减轻因挫折而产生的焦虑和维护自尊,总是要在外部寻找某种理由或托辞,对自己的行为给予某种“合理”的解释,这种解释可能自圆其说,但从行为的动机来看,却不是行为的真正理由。

文饰行为反应在大学生学习、生活中时常发生。文饰的行为反应表现有两种形式。一是“酸葡萄效应”。在《伊索寓言》中,有一只饥饿的狐狸,它看到一串串甜熟的葡萄,垂涎欲滴,但因葡萄架过高,三跃而不得食,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就对身边的动物说:“葡萄味酸,非我所欲也。”可见,是因为自己真正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产生挫折感时,为了解除内心不安,编造一些理由自我安慰,以消除紧张,减轻压力,使自己从不满、不安等消极心理状态中解脱出来,保护自己免受伤害。如某学生本来下决心要在外语考试中夺魁,不料只考了个第十名,为了维护自尊,便用不屑的口吻说:“为那几分而死读书有什么意义,我可不想做书呆子。”二是“甜柠檬效应”。这也是借助《伊索寓言》中的一个故事。有只狐狸原想找些可口的食物,但遍觅不着,只找到一只酸柠檬,这实在是一件不得已而为之的事,但它却说:“柠檬味甜,正我所欲也。”甜柠檬反应的特点在于夸大既得利益的好处,缩小或否定它的不足之处。如某学生极想报考研究生,但无奈功底不足,便自我安慰道:中国现在大学生占总人口的比例还不到百分之几呢,大学学历也就够了。文饰方式虽然是人们面临挫折时自觉或不自觉地采用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但它除了暂时缓解内心冲突,保持暂时的心理平衡之外,对心理发展更多的是起消极作用。因为文饰自我的理由往往是不真实或次要的理由,起着自我欺骗和自我麻痹的作用,长期地过分地使用这种方式,会使自己不去认真吸取教训,放弃对自我的认识改造,以至于降低积极适应环境的能力。

投射是受挫者把自己内心的不被允许的愿望、冲动、思想观念、态度和行为,转嫁到他人或其他事物上,以摆脱自己内心的紧张心理,从而保护自己,并为自己的行为辩护。例如,某大学生上课迟到了,老师批评他,可是这位大学生却这样回答老师:“我们的班长还在后面!”以此减轻内心紧张和压力。投射作用与文饰在性质上较接近,同样是以某种理由来掩饰个人的过失,但二者是有区别的。在一般情况下,运用文饰行为反应的人都能了解自己的缺点,主要是找冠冕堂皇的理由为自己的缺点辩护。例如,有的大学生考试失败了,明明是自己不用功,却说老师教得不好,或出题不明确、评分不公正等。运用投射行为反应的人,否认自己具有不为社会认可的品质,反而将它加之他人予以攻击。例如自己作风不正派或想有不正派的行为,反而猜测他人有不轨行为,或说是由别人引诱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