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1 大学生品德心理的矛盾性
大学生品德心理的矛盾性是由于大学生个体心理特点和客观环境决定的。大学生处于青年中期,其心理发展正处于趋向成熟但尚未完全成熟时期。因而不可避免地出现心理上的种种矛盾,表现为“大学生情绪情感外显性和内稳性并存;丰富性和复杂性并存;冲动性与理智性并存;稳定性和波动性并存”。[6]道德情感完成了道德情绪向道德情感层次的过渡。道德动机处于道德愿望层次,并开始向道德信念层次发展,道德意志得到相当的锻炼,能够有效地调节和控制大学生的外部行为和内心心理。道德行为的自觉性、独立性和稳定性有明显的提高。另外,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正逐渐深入,继续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人们的思想观念在不断更新。这种过渡时期最大的特点就是新旧因素之间的矛盾。这些客观存在的矛盾反映在大学生品德心理中,使品德心理具有种种矛盾性。
(1)道德认识上的矛盾。道德认识上的矛盾主要表现在把本应统一的道德知识对立起来。如有的大学生把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民主对立起来,把满足个人利益与服从集体利益对立起来。这种认识上的矛盾使得大学生道德认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受到阻碍。产生道德认识矛盾的原因主要是大学生思维方式上的缺陷。对于复杂的社会问题的分析采用非此即彼的形而上学的方法,不能对具体问题进行辩证的分析,这种缺陷的产生一方面是因为青年心理在一定发展阶段的局限性,另一方面是因为我们宣传、教育上的缺陷。有时在宣传、教育中讲的是辩证法,实际上却充满了形而上学,往往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在这种方法的影响下,一些大学生常常把表面性的东西看作是本质性的东西:由政府工作中部分干部的以权谋私推论整个政府都腐败了,由少数党员的违法乱纪行为推论整个党的失去了先进性都。
(2)道德认识与道德情感的矛盾。大学生的道德认识一般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是非、善恶的判断在通常情况下能正确进行,道德情感相当丰富,并且在道德认识中积极地起着调节作用。但是,在与他人的矛盾冲突极为尖锐时,原始性的情绪爆发常常代替道德情感来调节道德行为,导致一些过分的违反道德认识的行为发生。如在观看中国足球队痛失世界杯出线权的悲愤中损坏公物等。当这种情绪爆发过去之后,自己都难以相信自己所做过的事。大学生道德认识与道德情感的矛盾,一方面与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矛盾有关,另一方面与青年心理发展的特点有关,青年时期,自我意识得到迅速发展,因而对周围事物比较敏感,易受情境气氛的感染,再加上精力旺盛,情绪一旦激发则奔放难收,大脑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后天的学习、教育所建立起来的暂时神经联系被抑制,行为为本能所控制,从而导致一些严重的后果发生。
(3)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的矛盾。大学生在中学教育和训练的基础上,一些方面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呈现出较高的水平。表现为热爱祖国,遵守社会公德。对社会与个人利益关系的认识上,表现在刻苦学习,试图把自己培养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的努力上,但是,在有些方面,大学生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之间存在着矛盾。例如,在指责破坏公物的同时自己也在破坏公物。有的学生看到教室里的“课桌文化”,随即用刀刻或用笔写:“在课桌上乱画可耻!”学生本来认识到在课桌上乱画是不道德的行为,而自己却也在有了道德认识的情况下做了一件不道德的事。又如在对待国家、集体与个人的利益关系时,大学生在认识上多是正确的,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和集体利益,但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发生冲突时,部分大学生的行为与认识就出现了矛盾,往往强调个人的需要,而把国家利益置于脑后,形成这种认识与行为、理论与实践相背离现象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
造成大学生品德心理矛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教育上的理论脱离实践。由于我国教育体制的弊端,中小学教育强调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不重视对学生进行素质培养。在思想教育上,教师只是进行空洞的无味的说教,仅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道德知识和道德概念,忽视了对学生的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的培养,许多学生把学习思想品德课作为考试的需要。教师往往让升学就业的竞争来支配学生的行为,这必然导致学生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的矛盾。有的大学生由此而形成的对德育消极的态度定式,使他们在大学期间只对专业知识感兴趣,对德育课有抵触情绪,这不利于他们克服品德心理中认识与行为的矛盾。其次,道德教育内容脱离社会实际。德育的主要内容是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的道德教育,但在社会主义的不同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道德观念和道德标准。长期以来,我们脱离社会发展的现实,片面追求高层次的思想品德教育,用一个层次要求全社会的人,学生获得的是一些脱离社会现实的道德观念,当他们在这些观念的指导下去观察社会或从事社会实践时,观念和现实之间的差异,使观念失去实际的指导意义,少数学生产生了共产主义理论是假、大、空的认识,大学生的这种主观道德观念与社会客观实际的矛盾,必然导致认识和行为上的矛盾。最后,领导特权和党内腐败的影响。中国共产党以实现共产主义为自己的最高纲领。从理论上说,每个党员都是共产主义道德的宣传者和实行者,他们的言行直接影响到人们对共产主义的信念。党的领导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应该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而有的党员干部,不顾党纪国法,搞领导干部特殊化,坐高级进口轿车,住豪华洋楼,贪污受贿,公款大吃大喝,但他们口头上却说得很漂亮,宣扬自己要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甚至到处标榜自己的清正廉洁。这种言行不一的风气使有些大学生怀疑共产主义道德的可行性,使自己的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之间产生了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