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3 大学生择业心理现状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国每年有几十万、上百万的大学本科毕业生经历着自我推荐的就业过程,寻找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是学校、学生、家庭以至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从毕业到就业,对于今天的大学生来说,要承受比过去的大学生更多的心理压力。从1993年大学生就业实施中期改革方案开始,大学毕业生“统包统分,包当国家干部”就逐步走向“双向选择”。大学毕业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根据个人意愿与市场规则自主地择业,用人单位也可以根据自己实际需要选择大学生。这种机制的引入,调动了学校办学的积极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用人单位选拔人才的积极性。然而,毕业生就业在新形势下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形成一个学校面向社会办学、学生适应社会求学、单位重视人才选拔的良性循环局面,还需要经历一个从不规范到规范、从不完善到完善、从不成熟到逐步成熟的过程。
新近的一项调查显示:大学生选择工作时首要考虑的因素有工资收入、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以及优越的工作环境,而兴趣爱好、福利和父母的期望占的比重较低。在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这一选项上,毕业生所选的比重最高,达33.33%。在工资收入上,男生比女生更看重,而女生比男生更关注工作环境的优越性。[5]就目前而言,大学毕业生求职存在着三大困惑:(1)一边是并不喜欢的专业领域,一边是每年逾百万毕业生待业的严峻就业形势,就业和择业应该如何选择,又能做何选择?(2)简历模板下载了N套,却封封石沉大海;面试技巧网上搜索了N条,面试完后却再无下文。为什么学了这么多知识和技巧,却还是不能为己所用?(3)求职讲座课听了N场,场场激动人心,却总是三分钟热度;就业培训班上了N个,却总找不到真正适合自己的面试套路。怎能只是临时抱佛脚?值得一提的是,在人口峰值迫近和许多部门产能过剩的作用下,大学生就业难现象将持续很长时期。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大学生就业难是外部层面因素和内部层面因素相互交织的结果。从外部层面看,市场导向信息的失真、政府调控力度的不足、学校指导服务的滞后是诱发大学生就业难现象产生的客观因素;从内部层面看,大学生个体职业理念的缺失、职业心理的枯竭、职业选择的盲目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现象出现的主观因素。作为诸多主观因素中的一种,职业心理决定着每一位大学生职业选择的科学性、合理性与准确性。
职业心理是职业素质的重要要件,是职业选择的基础和前提,对特定职业目标、职业规划的实现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职业素质包括诸多要素:在纵向维度上,任何职业素质的获得都必须以职业心理为前提和纽带;在横向维度上,它既包括与某一特定职业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也包括人们对职业劳动的认识、评价、情感和态度等心理成份,即职业心理。针对大学生而言,职业心理主要指大学生对毕业后的就业问题和职业问题所表现出的心理状态,包括心境、情感、思维、态度等等。当前,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就业制度的不断变革要求大学生至少具备四个方面的职业心理,客观公正和全面准确的职业认知是职业心理的基础;满腔热诚和爱岗敬业的职业情感是职业心理的核心;百折不挠和坚强乐观的职业意志是职业心理的内涵;健康活泼和特色鲜明的职业个性是职业心理的综合表现。
近年来,虽然大学生职业心理教育逐渐受到重视并稳步扎实推进,但现有的一些有关大学生职业心理和职业价值观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职业心理与理想的态势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为:(1)多数大学生难以根据自身的实际状况准确地选择适合自身素质、能力的职业岗位,茫然之中感到无所适从,甚至表现出一种随心所欲的非理性心态。(2)部分大学生面对似如潮涌的就业机会和不断扩大的职业空间,犹豫不决,裹足不前,唯恐自身具备的素质能力达不到社会、职业所要求的水平,对自己的就业前景心存疑虑、悲观失落,出现焦虑感和煎熬感。(3)一些大学生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自认为上大学与才华、能力、待遇绝对呈正相关,长期的优越感和自我封闭弱化了他们与外部社会环境的关联程度,造成他们对复杂多样、变动不定的外部环境缺乏准确认知,难以合理准确、理性现实地确认自身在新的社会职业格局中的位置,在择业时显示出洋洋自得、自命不凡、浮躁的心理,遭受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的就业冷遇也就在所难免。
大学生职业心理不仅仅只作为大学生对未来职业问题的内在反应而存在,更多的是外化为大学生对职业的认知、态度、情感、需要、动机、愿望和观念等。大学生职业心理是一个巨大的能动效应场,特别是其中的职业心理定位有着强大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它常常表现为一种内控自制的惯性立场,深深地作用和影响着大学生职业选择的诸多方面,造成各种不同程度的影响效应。作为发端于大学生个体内部的职业心理定位,是大学生个体心理与外部职业相结合的产物,是大学生个体职业认知、职业情感、职业意志、职业需要和职业动机等杂糅综合的产物,是大学生个体对现实职业状态与理想职业状态、预期职业状态关系的重新审视和考察。职业心理定位渗透于大学生个体的职业选择过程中,又流溢于个体职业选择之上,是个体职业心理的基因和灵魂,是个体正确实施职业选择活动的潜在动力和重要保障。大学生职业心理定位是一种制约性与非制约性、稳定性与动态性、理想性与现实性的有机统一和辨证结合。
任何一种形式的职业心理错位,都会影响大学生个体的心理健康,制约大学生个体的素质养成、能力培养、个性发展和健康成长。近年来,由于职业心理错位而引发大学生职业选择受挫,导致大学生心理危机频发的情况屡见不鲜。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个体心理对外部事物刺激的承受存在一定的数量限制,如果连续不断地遭受挫折性事件的“袭击”,必然会造成心理承受能力防线受损,导致大学生个体心理系统的紊乱,引发个体心境的剧烈变换和激情失控。而当鼎沸的激情宣泄指向于外部环境时,就会产生危害社会、伤害他人、损害公共事物的过激行为;当这种宣泄指向于自我时,极易产生自杀心理或自残行为。毋庸置疑,大学生职业心理错位已经成为造成大学生个体心理危机的诱发因子,成为困扰高等教育生态系统稳定的癌变因子,成为影响社会秩序稳定的波动因子。
从归因理论的角度看,大学生职业心理错位主要取决于大学生个体方面的原因。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和就业方式的禁锢羁绊,多数大学生只注重对理论知识、专业技能的学习,忽视了对自身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提高,缺乏对外部社会环境的全景把握和系统了解。然而,学校对于大学生职业心理错位的产生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众所周知,教育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对学生的素质培养和能力提高始终是其基本的内涵。教育是以对人之存在的真实性、理想性为旨归的,是个体差异的一种底蕴性存在,更多的是表现为有差异性的张力形态。它强调个体的特殊性和差异性,重视对个体存在的特殊性的无限关怀。因而,对学生个体特殊性的关注是教育问题中的应有之义。因材施教、量才培养,这是基本的教育理论常识。但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中,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往往被教育者所忽视,取而代之的是千篇一律的模式化教育方式和整齐划一的培养规格,人才培养不能契合学生的实际状况。[6]加之学校缺乏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综合、针对有效的职业心理教育,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大学生职业心理错位问题的产生。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加强大学生职业心理教育,研究大学生职业心理,探析大学生职业心理定位的紧迫性、重要性和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