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1 躁狂抑郁症

2.2.1 躁狂抑郁症

躁狂抑郁症(Manic-Depressive Psychosis)是以情感活动过分高涨或低落为基本症状的精神疾病,故又名情感性精神病。其临床特征为单相或双相发作性的躁狂状态或抑郁状态反复出现,两次发病之间有明显的间歇期。在间歇期精神状态可以完全正常,虽多次发病,精神活动并不发生衰退,一般预后较好。发病多在青壮年。躁狂和忧郁正好是相反的情绪障碍。很早以前曾被认为是两种彼此无关的疾病:躁狂症和抑郁症,到了19世纪中期,法国医生法尔列特(False)观察到躁狂状态和抑郁状态可在同一患者身上反复交替出现,从而提出循环性精神病的概念。德国精神病学家克雷丕林总结了本病的特点,第一个明确提出躁狂和抑郁是同一种精神病的两个不同位相,作为一个独立的疾病单位,命名为躁狂抑郁症。

躁狂状态的突出表现为强烈而持久的喜悦和兴奋。患者往往眉飞色舞,谈笑风生,洋溢着欢乐之情。由于患者的愉快情绪和他的整个行为相协调,因而具有感染力。但是,由于自制力减弱,对接触到的事物往往做出过分的情绪反应,可以因一点小事不称心而勃然大怒,暴跳如雷。但随后很快又为原先愉快、高涨的情绪所代替。同时,躁狂状态还表现为思想奔逸。患者的联想过程明显加快,说话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但见解多肤浅片面,内容重复,自以为是。较轻的患者注意力还可以集中,言语前后连贯,意义完整。病情稍重时则注意力随境迁移,指导思想进程的观念可随着周围事物,尤其是新出现的事物而时时改变,一个话题未完,便又转到另一个话题;更严重时可出现语不成句,片断的言语之间只剩下音联、意联以及对周围事物的偶然联系,而缺乏意思上的逻辑联系。比外,躁狂状态出现后行为活动明显增多。患者半夜就醒,天不亮起床,开始他那极为忙碌的一天。常常不加考虑地去做一些不着边际的事情,结果总是见异思迁,有头无尾。严重的患者往往日夜不停,又叫又唱又跳,甚至无法坐定进食,行为无明确目的。患者强烈而高涨的情绪可影响其判断力,常见的有自我评价过高,有时甚至出现片断的夸大妄想。患者自认有着过人的体力、才干或学问,因而态度傲慢,盛气凌人。

抑郁状态的显著表现是情绪低落。患者起初表现为疲乏无力、无精打采、失眠早醒、工作能力下降等,以后逐渐出现情绪消沉,忧郁沮丧。以往的过失和眼前的不如意的事件纷纷涌上心头,萦回不去。常感前途渺茫,因而悲观厌世。常静坐一隅,独自伤心,回避亲友和同事,别人的欢笑只是增加其痛苦,严重的自卑感可使之羞于见人。同时,抑郁状态常伴有自罪妄想。患者感到自己思想迟钝脑子变笨。严重的抑郁情绪使患者总是自责自罪,认为自己成了废物或社会的寄生虫,甚至把过去的一般缺点或错误夸大成不可饶恕的罪行而要求处理自己。患者可能因为自罪妄想而拒绝进食,或采取其他的自我惩罚手段,甚至于用自杀来了结自己“罪恶”的一生。在自罪妄想的基础上还可能产生关系妄想和被害妄想,认为人人都向他投以厌恶的眼光,议论他的罪恶,要判他的罪等。此外患者还会根据便秘、食欲不振和腹部不适等而自疑生了某种不治之症。抑郁状态下多数时间动作迟钝。由于运动机能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患者动作迟缓,严重时还会呈现木僵状态。临床上通常也把抑郁症分为四种类型:轻性抑郁、急性抑郁、木僵性抑郁和慢性抑郁。轻性抑郁和急性抑郁只是程度上的不同,可以互相过渡。急性抑郁常在精神或躯体因素作用下急性起病。木僵性抑郁常由急性抑郁发展而来,以木僵状态为特征。慢性抑郁与轻性抑郁症状相仿,但病程迁延。有些患者还可能是一种混合状态。德国精神病学家克雷丕林以情绪高涨、思想奔逸和动作增多作为躁狂症的三大基本症状(即所谓三高),以情绪低落、思维迟缓和动作迟钝作为抑郁症的三大基本症状(即所谓三低)。以躁狂状态的“三高”和抑郁状态的“三低”相互转化,交错出现甚至部分躁狂症状和部分抑郁症状在患者身上同时混合存在,即称为混合型。但这种类型临床上很少见。较常见的是焦虑或激动性抑郁,这也是混合型的一种,它表现为情绪低落的同时伴有焦虑不安。

情感型心理障碍病因较多,影响因素相对复杂。(1)遗传因素。根据资料,一般人群中本病的患病率不超过0.4%,而患者的家属中这种疾病的患病率比一般居民高出10~30倍,而且与患者血缘关系愈近则患病率也愈高。例如,患者的同胞父母或子女的患病率可达12%~24%,而患者的堂表兄弟姐妹的患病率却只有2.5%。孪生子的研究资料也表明,单卵双生的同病率可高达69%~95%,而异卵双生却只有12%~38%。据上海第一医学院精神科统计:一组躁郁症患者,有家族精神病史者占29%。可见遗传因素起一定作用,但如何起作用,根据现有的遗传学理论还不能确切地加以解释。(2)精神和躯体因素。躁狂抑郁症在首次发病之前约有半数以上患者存在精神因素,少数患者存在躯体因素。这些因素对于发病可能存在一定的意义,是躁狂抑郁症的诱发因素。(3)间脑功能紊乱。许多脑器质性病变诸如外伤、血管病变和肿瘤等都可能引起类似于躁狂抑郁症的精神障碍。尽管与情绪活动有关的脑部结构范围很广,包括间脑、边缘系统新皮质和中脑网状结构等,但大多数人仍认为间脑,特别是下丘脑的功能紊乱可能与躁狂抑郁症有更为密切的关系。因为间脑的病变可以引起周期性的形式上相反的精神或躯体症状,例如忧郁和欣快、肥胖和消瘦、多尿和少尿等。文献还曾报道过,手术时刺激第三室附近或下丘脑可诱发情绪欣快和意念飘忽。所以尽管病理解剖还不能证明躁狂抑郁症有任何间脑的形态学改变,但一般都相信该部功能上的失调和本病的发生有关。(4)单胺类物质的代谢紊乱。据研究,在哺乳动物中发挥重要生理作用的已知单胺物质有儿茶酚胺(如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和吲哚烷基胺(如5-羟色胺)。这两类单胺在脑内浓度高低变化与躁狂抑郁症有一定的关系。如去甲肾上腺素浓度过低因而不能兴奋脑内肾上腺素能受纳器时,就会出现抑郁,反之便出现躁狂。5-羟色胺据说也有同样的影响。(5)药物作用所致。有临床发现,服用扑尔敏等抗组织胺类药物,在药物作用期,有致人抑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