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1 大学生的学习与人类学习

8.1.1 大学生的学习与人类学习

学习是一种十分复杂的心理现象,学习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这一定义首先说明,学习是一个介乎经验与行为之间的中间变量。学习者必须凭借反复的练习与经验,才有可能产生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持久变化。同时,我们可以凭借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改变,来推断学习的发生。当人们表现出一种新的技能,如游泳、驾车、打字、编织等,我们即可推知学习已经发生了。有时,人们通过学习获得的是一些一般性的知识经验和行为准则,比如对现代艺术的鉴赏或对道德规范的领会,这类学习往往不一定在人们的当前行为中立即表现出来,但它们却影响着人们在将来对待某些事物的态度和价值观,即它们改变了人的行为潜能。其次,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药物、疲劳、疾病等因素均能引起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如运动员服用兴奋剂而提高了比赛成绩、大学生因疲劳而降低了学习效率等。但是这些变化都是非常短暂的,一旦药效消失或疲劳恢复,行为表现又会与过去等同。而学习则不然,一旦我们学会了操作机床、游泳滑冰、骑车打球等,这些技能就几乎终生不忘。习得的知识观念虽然有时会随着时间的推进而发生遗忘或被以后新的学习内容所干扰,但相对于那些因药物或疲劳等引起的暂时性行为变化来说,它们的保持时间仍是比较持久的。再次,学习是由反复经验而引起的。我们知道,个体的成熟乃至衰老也会使其行为产生持久的改变,如青春期的少年的嗓音变化,这种变化是由于身体的生理发育而引起的,是成熟的结果,与经验无关,因而不能称之为学习。由经验而产生的学习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由有计划的练习或训练而产生的正规学习,如大学生在学校中学习,遵守交通法规的重要性等等。不过,学习固然是由于经验而产生的,但它也离不开个体成熟的影响,只有当个体具有一定的成熟准备时,经验才会发生作用。

从上述分析可知,最广义的学习是动物和人类所共有的心理现象。学习不是本能活动,而是后天习得的活动,是由经验或实践引起的。任何水平的学习都将引起适应性的行为变化,不仅有外显行为的变化,也有潜在的个体内部经验的改组和重建,而且这些变化是相对持久的。但是也不能把个体一切持久的行为变化都归之为学习,那些由于疲劳成熟、机体损伤以及其他生理变化所导致的行为变化就不属于学习,只有通过反复练习、训练使个体行为或行为潜能发生相对持久的变化才能称为学习。

次广义的学习指人类的学习。由于人类的学习与动物的学习有许多相似之处,因此长期以来,心理学家把从动物学习的实验中找出的一些规律用以解释人类的学习过程。例如,人在解决问题或遇到困难情境时,也要一次次地“尝试错误”,最后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学会解决问题的技能。但有时也会在百思不解的过程中突然顿悟,发现问题的关键,使问题迎刃而解。但事实上,人类学习和动物学习有着本质的区别。首先,人的学习除了要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外,还要掌握人类世世代代积累起来的社会历史经验和科学文化知识;其次,人的学习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生活实践中,在与其他人的交往过程中,通过语言的中介作用而进行的;再次,人的学习是有目的的、自觉的、积极主动的过程。因此,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潘菽把人的学习定义为“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和个体经验的过程”。

狭义的学习专指学生的学习。它是人类学习中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是在较短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大学生的学习不但要掌握知识经验和技能,还要发展智能,培养行为习惯,以及修养道德品质和促进人格的发展。因此,大学生的学习内容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形成;二是智能的开发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三是行为规范的学习和道德品质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