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4 积极参加品德教育实践活动

9.3.4 积极参加品德教育实践活动

品德本质是实践的,是在生活体验基础上升华出来的。卢梭在《爱弥儿》中曾说,“千万不要干巴巴地同年轻人讲什么理论,如果你想让他们懂得你讲的道理,你就要用一种东西去标示它。”因此,实践就是标示个人品德教育最好的范本。学生个人品德素养的提高,不是闭门造车的过程,只有置身于现实生活,开阔视野,才能让大学生感受品德情感,并在品德情感的驱动下将品德行为在活动中自觉得到反复表现,直至形成行为惯性。

大学生枯燥的理论学习久了,是希望走出课堂的,他们对参加实践活动有着极高的积极性。通过身体力行地参与,不仅能加深学生对品德规范的理解,更能触及他们内心深处敏感的品德情感。比如,讲抗日战争我国人民遭受的屈辱,与其大家坐在教室里面对冰冷的文字,不如直接去相关纪念馆参观,学生看到历史遗留下来的实物,比看冷冰冰的文字更能触动他们内心深处的爱国情怀,树立起铭记历史珍爱和平的人生观。实践是确立信念,培养感情,总结经验最好的方法,学生凭借自己的情感直观地感受、领悟、发现,远比教师的间接传授有更深的印象和感触。

当代大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自我意识较强,集体意识较弱,缺少尊重他人、宽容他人的意识,缺少团结精神。在这个重要的价值观养成阶段,学校大力开展各类社团活动,既可以使学生充分参与到活动中,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又可以潜移默化实现学生自我感知,自我教育。比如通过社团组织学生参与集体游戏、集体比赛等形式,学生能切实感受到个人力量的渺小,感受大家团结起来构成集体的力量,树立集体荣誉感。大学生一直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无法体会理解社会其他群体的生活,不理解也不尊重他人。高校可以通过组织深入工厂企业开展实践调查访谈,为养老院、残疾人送温暖,志愿者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走进社会、了解社会。当他们看到并意识到自己的生活来之不易的时候,意识到自己的生活是靠无数社会群体作支撑的时候,他们更能尊重他人,对社会、对身边的一切怀有感恩的心,树立服务意识,从而培养社会责任感。

【注释】

[1]王菁菁.大学生个性发展与高校规范教育平衡点探析[J].江苏高教,2018(12):104.

[2][美]伊恩·罗伯逊.现代西方社会学[M].赵明华,译.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75.

[3]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322.

[4]李霞.当代大学生理想道德人格的心理词汇学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18(6):26-33.

[5]张玉萍.当前大学生思想品德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原因与对策研究[J].教育探索,2016(4):100.

[6]陈义.大学生积极情绪情感的培养[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10):117.

[7]李宁.论新媒体时代思想道德建设[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3(4):61-65.

[8]孙松.大学生个人品德失范及教育对策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6.

[9]列宁.列宁全集:第 20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255.

[10]李宁.浅谈以网络为载体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科技创新导报,2010(14):175.

[11]冯宏丽.从品德心理探究大学生品德培养的有效途径[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5):153-156.

[12]李宁.高校网络舆情及其引导机制研究[J].国家林业局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2):44-48.

[13][德]彼得·德鲁克.21世纪的管理挑战[M].朱雁斌,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143.

[14]李宁.高校网络舆情及其引导机制研究[J].国家林业局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2):44-48.

[15]李宁.论新媒体时代思想道德建设[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3(4):6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