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1 攻击与反向
攻击最根本的含义是朝某个方向运动。这个起源于拉丁语的简单语,蕴含着能量与方向。人们在受挫以后,在非理智情况下把“高能量”的愤怒的情绪指向造成其挫折的对象——人或者事物,表现为对他人讥讽、谩骂、殴打,甚至加以杀害,以及损害物品等情况,这是一种破坏性的行为。根据受挫者攻击对象,大体分直接攻击和转向攻击。攻击的这两种情况在大学生中都有发生,只不过是直接攻击行为不及转向攻击行为普遍。直接攻击行为是指受挫者受挫以后,把愤怒的情绪发泄到直接使之受挫的人或物上,由于缺乏理智,往往不考虑后果,因而可能造成极为严重的后果。在高校发生的攻击行为,往往发生在那些缺乏生活经验,比较简单、鲁莽、冲动性大的学生身上。
转向攻击行为是指受挫者在受挫以后,愤怒情绪十分强烈,由于种种原因不能攻击使之受挫的对象,于是把愤怒的情绪指向自己,或者指向与其挫折情境无关的对象(或称之为“替罪羊”)。转向攻击行为造成的后果同样是严重的。某高校一名男大学生失恋以后,他不能攻击他曾恋爱的女友,就用菜刀剁下自己二节手指。虽然似乎一时紧张的情绪得到缓解,然而却留下终身残疾,并直接影响正常学习。转向攻击行为大多数发生在比较克制、力量较弱、自信心比较差的大学生身上。大学生的直接攻击行为与转向攻击行为在高校都是存在的,受挫的大学生通过攻击行为虽然可以暂时发泄心中的愤怒与不快,但并不能消除原有的挫折感,还会引起新的挫折,同时危害他人与社会,尤其要引起关注。
一般来说,个人的行为方向和他的动机方向是相一致的,即动机发动行为促使行为向满足动机的方向进行,但是,遭受挫折后,自己的内在动机不能为社会所容,由于他不敢正面表露自己的真实动机,于是便从相反的方向去表示出来,这种把自己一些不符合社会规范、不被允许的愿望和行为,以一种截然相反的态度或行为表现出来,以掩盖自己的本意,避免或减轻心理的压力的行为反应,称为反向,例如,一些内心自卑感很强的大学生,往往在同学中以自高自大、夸夸其谈等自我炫耀方式掩盖自己内心的自卑和孤独。有的大学生对某异性大学生非常倾慕,然而由于害怕遭到拒绝而装出一副不屑一顾的样子。反向行为由于与动机相互矛盾,因而表现得过分夸张、做作。它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掩饰个体的真实动机,但是,掩饰包含着压抑,长期运用会从根本上扭曲自我意识,使动机与行为脱节,造成心理失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