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 焦虑性神经症
焦虑性神经症简称焦虑症,也是神经症中常见的一种,患者以焦虑情绪反应为主要症状,同时伴有明显的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的素乱。焦虑状态可以突然发生,也可以缓慢起病。患者常感到内心有一种说不出的紧张与恐惧或难以忍受的不适感,因此,总是整日地惶恐不安,心神不宁,似乎预感到可能会因失控患上不治之症、甚至死亡,害怕上级会与自己过不去,担心自己而精神错乱等。患者对自己的“无能”所招致的“挫败”,感到非常的自我责咎,或表现出严重的自卑感,有时会由于内心的过分期待和恐惧情绪而达到惊恐发作的程度,表现出惊叫、呼救,拉着别人的手或衣服而不肯松开。由于情绪的极度紧张,患者表现为双眉愁锁、面孔紧绷,似乎有无限的忧虑与哀伤。这时患者对任何事物都失去兴趣,注意力极度涣散,记忆力明显减退,日常工作不能正常地进行,但不会出现智力障碍。在行为方面,患者常常表现为不安地走来走去,两手做无意义的搓动或捶胸顿足,不能保持安静,不时地发出惊恐的叹息。焦虑症是一种常见病,在一般人群中的发病率为5%,占精神门诊的6%~26%。发病多为成年人,女性多于男性。
焦虑反应在正常人身上也会发生,这是人们在社会生活环境中对于可能造成心理上的冲突或挫折的某种特殊事物或情境进行反应时的一种反应状态,同时带有某种不愉快的情绪体验。这些事物或情境还包括一些即将来临的可能会造成危险或灾难、或需要付出特殊努力的东西,对此无法预计其结果,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止或予以解决,这时,心里的紧张和期待就会促发焦虑反应。例如面临考试、等待会见重要人物、即将登台表演、地震时期准备应付不测等都能引起这种反应。甚至在危险情境过后,这种反应还可以产生,例如在骑自行车或驾驶汽车时突然感到即将肇祸,又在顷刻之间化险为夷,这时可产生一种从危险情境解除出来的宽慰和放松感,但同时又可产生短暂的焦虑反应,即人们常说的“后怕”。然而,对于正常人来说,日常生活中可能引起焦虑反应的事物和情境很少反复地出现,即使反复出现,正常人通过不断的适应可以逐渐减少焦虑反应,并增强克服挫折情境的信心,从而摆脱这种反应状态。但是对于焦虑症患者来说,不仅可以对特殊的事物或情境产生焦虑情绪反应,而且在任何情况下都可能发生这种反应状态,并说不出原由也无法加以摆脱。
焦虑症有慢性焦虑症和急性焦虑症两种。慢性焦虑症表现出持续性精神紧张或发作性惊恐,在客观上并不存在某种威胁或危险和坏的结局,患者总是担心、不安和害怕,尽管也知道这是一种主观的过虑,然而常常不能控制,使患者颇为苦恼。同时还有易激惹,对声音过敏,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不好。焦虑症的躯体症状以植物神经功能亢进为主,如口干、上腹不适、恶心、胀气、腹泻、胸闷、吸气困难、呼吸急促、心悸、胸痛、心动过速、尿频尿急、阳痿、性感缺乏、月经时不适或痛经,还有昏晕、出汗、面色潮红等。焦虑症的运动症状与肌肉紧张有关,有紧张性头痛,在项颈区有一种紧压感。肌肉胀痛和僵直,特别在背部和肩部,手有轻微震颤,做精细动作更明显。急性焦虑症发作时常会伴随严重的心血管系统的症状,如患者感到“心跳得像要爆炸似的”,觉得“心脏快要跳出来了”,不时地出现心悸心慌,严重时甚至会出现昏厥。由于过度的呼吸导致血液中碱性成分增加而发生手足麻木、头部发胀,以至出现肌肉抽动。患者也可以有胃肠症状,如上腹部不适感、腹痛、大小便紧迫感、腹泻或便秘等。患者几乎总是或多或少地存在睡眠障碍,大多表现为不易入睡,入睡后易醒,醒时不安宁,常诉有噩梦,醒后很恐惧。
焦虑症的致病原因比较复杂,主要有五类因素。(1)人格因素。焦虑症患者多有某种独特的人格特征,如自卑,缺乏自信,患得患失,对困难的情境估计过分,对躯体的微小不适容易过分关注,对于发生的挫折和失败容易过分自我责备等,都是焦虑症发病的人格基础。(2)内心冲突。精神分析学派认为焦虑来源是精神内在冲突,包括本能冲动与现实原则、本能冲动和道德准则之间的冲突。因防御行为而使原始冲动得不到满足或发泄,本能冲动继续积累到某一程度时,自我的控制能力失效。由于致力于激烈的内部防御工作,神经症患者在本能冲动负荷过盛的情况下,防御无效则变为焦虑,表现出坐立不安、激动、浮躁、紧张与失眠。(3)遗传因素。有人认为焦虑症与患者的遗传素质和人格特征有一定的关系,可能由于遗传素质的不同而造成焦虑症患者与常人的差异。例如,早在婴儿时期有的人就表现出明显的轻松和安静,而有的则从生下来就表现出容易紧张和烦躁。斯来特( Slater)等研究发现,同卵双生的焦虑症发病率为41%,而异卵双生则只有4%。焦虑症在患者的亲族中发病率为14%左右,而一般人群为5%左右。(4)生理因素。焦虑症的生理基础是神经系统活动的全面亢进,主要是植物神经系统(包括交感和副交感系统)的兴奋。研究表明,焦虑状态的患者休息状态的心理、生理自发反应(基础水平)普遍比常人高,以脑电图或皮肤电反应为指标的唤醒水平均高于常人,而唤醒水平高常常可以伴随动机和情结的内在变化,因此,高唤醒水平就成为对外部刺激的高水平反应的指标。同时,实验也证明焦虑状态的患者习惯化倾向即适应性水平都毫无例外地差。焦虑状态的这种心理、生理反应特点,可能是造成焦虑症患者的病理性期待状态,对环境刺激的过分敏感,对于某些情境变化的过度担忧与恐惧,情绪状态的起伏变化特别剧烈等的直接原因。由于在各种有害的心理—社会因素的作用下,在焦虑症患者的上述心理、生理特点的基础上,便激发和加剧了患者的异常心理尤其是异常情绪的发展。(5)心理—社会因素。大多数人认为焦虑症的发病原因主要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认为,儿童时期的一些特殊的精神创伤性体验有重要意义。新弗洛伊德主义者艾利克森(Eriksson)则提出,焦虑是由于儿童在社会生活中其心理的发展受到挫折和失败的结果。一个儿童如果没有细心关怀的父母来抚育,相反遭到忽视、抛弃甚至敌视而造成心理矛盾冲突,结果他们长大以后就会不信任别人,不信任周围的环境,尤其不信任自己的个性(人格),从而就会感受到持续不断的焦虑,并借助心理防御机制来应付所看待的世界,而这种应付往往是不适当的,因而又加重了焦虑。从社会和文化观点来看,在现代的工业化社会中,由于竞争加强,人口集中、居住和交通拥挤、生活节奏紧张给人们带来了许许多多的心理压力,尤其是在私有制和充满竞争的社会生活中,人们较少感受到由社会的支持和交往所体现的安全感,而更多地感受到由于难以主宰自己命运而产生的恐慌和不安。这是现代社会中造成大量的神经症包括焦虑症的根源。焦虑症患者往往女性比男性多,这可能是因为妇女更为经常地感到或陷于不满的婚姻、不堪应对工作与家务的双重压力和难以主宰自己命运的无助感等因素所造成的结果。有人用“失助感”来解释焦虑症,当人们感到对自己命运的掌握失去了主宰的能力,同时又不能有把握地从别人那里取得援助,即感到自己处在“孤立无援”的处境时,人就会出现焦虑。例如有人做实验探讨人处于被动地位并有“失助感”和相信自己能主宰命运这两种情况是否有不同的作用。对实验组给予明确告知电击的时间,而对照组则只简单地说持续多久,使其心中无数,同时告诉两组人员电击开始后就按电钮,如果反应足够快,那么可缩短电击的时间,而实际上两组的电击时间是一样的。但实验组的人认为他们能部分地参与控制,因无能为力而产生的精神压力相对地少些,因而表露出来的焦虑和激动情绪也较少。
对焦虑症的治疗一般以心理治疗为主,配合药物的综合治疗方法。心理治疗主要是进行一般性的解释和说理的支持性心理疗法,即通过安慰、鼓励、保证和支持等心理治疗,使患者消除对引起焦虑发作的思想负担和恐惧心理,使患者明了疾病的性质和原因,树立治愈疾病的信心,然后进一步帮助患者找出并消除引起疾病的各种因素。有人认为使用行为矫正疗法如操作条件法、交互抑制法等对治疗焦虑症有一定效果。对焦虑症来说,辅助药物治疗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