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2 大学生择业心理存在的问题

10.2.2 大学生择业心理存在的问题

左春雨和刘嵩晗主要研究了高职院校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认为高职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表现在很多方面,呈现多元化的特点。笔者认为,这些问题也恰是非职业院校大学生择业心理存在的问题。[11]

首先,一步到位的急切心理。很多大学生处于理想主义状态,他们的择业观还比较模糊,不明确自己的目标在哪里,也不清楚自己想要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很多大学生恨不得一夜暴富、一夜成名,在择业时希望能够一步到位,即毕业就能找到一个工作地点理想、工作环境理想、收入理想、生活待遇理想,既离家近又挣钱多,还能实现自己未来职业发展的工作。这种心理没有从社会实际出发,缺乏长远的发展眼光,过于急功近利,过分看重眼前的利益,缺乏务实的精神。大学生追求理想职业无可厚非,但如何处理好理想与现实、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值得深思。

其次,高大上的虚荣心理。虚荣心理是指以虚假的方式来保护自己自尊的一种心态,是对荣誉的过分追求。很多大学生在择业时倾向于待遇高、层次高、地位高的工作,普遍希望能到大城市、大机关、大公司、大企业等大单位上班[12],还希望工作单位、工作内容要上得了台面,所属行业、企业对外有一定影响力和知名度,满足所谓“高大上”的虚荣心理。他们认为在“北上广”等一线大城市会有更多的机会和更大的平台,企业规模大、级别高、名气大、效益好,才能充分体现自身价值。毕业生的口号也由“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演变成了“到外资企业去,到跨国大公司去,到挣钱最多的地方去”。他们没有真正考虑到专业特长、兴趣爱好和以后的发展,宁去大单位做琐事,不去小公司锻炼。大学生在择业中一旦被虚荣心冲昏头脑,就业期望值过高,不能及时调整并正确定位,就会影响其未来的发展。

再次,随大流的从众心理。从众是指个体在社会群体的无形压力下,不知不觉或不由自主地与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社会心理现象,通俗地说就是“随大流”。引发从众心理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大学生正处于人格逐渐完善和成熟的关键期,自我认知不够,独立性不强,容易受到社会思潮和世俗观念的影响。[13]很多大学生不知自己要什么,适合什么岗位,随波逐流、盲目从众,在择业时看当下什么职业热门就“赶时髦”,或是看别人做什么自己也选择什么。另一方面是随着传媒对社会精英的定义过分用经济价值来体现个人价值,导致大学生迷失自我,追求社会所推崇的职业,忽视个体特性,容易形成个人价值取向的从众心理。

最后,金钱至上的功利心理。金钱至上,是指把金钱看作最高价值,一切价值都要服从于金钱价值的思想观念和行为。部分大学生对自己未来没有很好的规划,择业时不考虑行业、企业性质及是否专业对口等,过分强调经济利益,并把金钱作为衡量自我价值实现的主要尺度,从而形成了功利色彩浓重的择业心理。[14]他们择业时,最关心的问题就是单位效益如何,福利如何,工资多少;而不是专业是否对口,对自己未来成长是否有帮助,企业是否有发展,等等,择业心理极度庸俗,价值观严重扭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