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 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所谓健康就是指身体健康或生理健康,心理学的发展使人们意识到健康应包括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进入现代社会以来,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对人的心理提出了更高要求。早在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就在其宣言中指出,健康应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等几方面。1989年,该组织又在健康的定义中增加了道德健康的内容,使其更加全面。因此,健康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以及道德的完美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表现。简言之,一个健康的人既要有健康的身体,又要有健康的心理,既然现代健康的观念不仅包括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那么关心大学生的全面成长,就必须兼顾他们身体、心理两方面的健康成长。大学生作为社会生活中一个高学历的群体,总体上看,是心理健康的群体之一,大多数大学生的心理是健康的。但任何事情都是一分为二的。正是由于大学生属于高智商和思维活跃的群体,他们争强好胜,追求完美,思想活跃,但其心理发展尚未成熟,心理素质比较脆弱,在学习竞争、择业竞争、恋爱苦恼、经济条件限制、人际关系难处、家长期望值过高以及因社会变革加快而带来的各方面信息冲击下,造成了大学生强烈的忧患意识,心理负荷过重,致使相当部分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随着中国现代化的变革,以及互联网的冲击等新的变化,心理问题对于大学生的健康而言,已大大超过了生理疾病。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使高校德育工作面临新的挑战。
近年来的一系列研究表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学校、家庭和社会必须给予充分的重视。一项研究结果显示:大学新生在强迫、抑郁、焦虑、恐怖、人际关系敏感、偏执、敌对、精神病性因子方面远远高于全国常模,但躯体化因子分值略低于全国常模,表明新入学的大学生整体上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强迫观念、人际交往紧张、负性情绪强、交往不良、敌对等方面的问题。相关研究也证明,大学生中有抑郁、焦虑、社会恐惧、自卑、过分依赖、神经衰弱等心理疾病的人要高于一般的社会青年。这说明,大学生是心理障碍高发人群。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社会发生了两个重要变化。一个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引起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对人的心理的适应能力提出了严峻挑战;二是1999年开始的高校扩招,对社会而言大大增加了适龄青年的读大学的机会,但对家庭而言,孩子能上大学成了多数家长的普遍期待,无形中给青少年增加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大学生处于思想不太成熟,思维活跃的时期,常常会有复杂的心理变化,导致心理出现矛盾。没有成熟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加之社会的复杂情况,通常会使学生心理出现巨大的压力。大学生社会经验缺乏,对自我没有准确的认知,没有明确的自我要求,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在生活和学习,以及初入社会时遇到的问题和烦恼无处宣泄,也没有合理的解决办法,从而引发心理上的疾病。就当前情况看,我国大学生中存在心理问题或人格障碍,需要得到心理上帮助的大约为20%,这个数字远远高于生理上的患病数据,这些调查统计说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影响大学生健康成才以及高校稳定的突出因素,专家们认为,随着高校就业制度的改革和独生子女比例上升,大学生心理问题将呈较快上升趋势。[1]
性成熟是大学生的一大特点,由此带来了许多心理问题,比如性生理方面的不安、恐惧,对“性”的敏感和欲求产生的躁动和羞耻不安等,都是心理不适应的重要方面。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四年级的大学生性发育已经成熟,有恋爱欲望应属正常心理现象。但由于大学生尚未形成正确的性道德观和恋爱观,自控能力较弱,男生有手淫现象者53人占93%,女生28人占58.4%,这表明手淫现象在学生中相当普遍。如果不能正确对待,缺乏辨别是非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就会导致行为越轨等种种异常表现。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其生理特点已较接近成年人,但心理发展却相对滞后,表现为缺乏有效的自我控制能力;情绪动荡、偏激、容易激动、兴奋,也容易发怒绝望;有的理智感和道德感相对模糊,心理因素的不稳定也往往使他们中的一些人在不经意间走上犯罪之路。
有关资料表明,在我国有越轨行为的青年大学生中,大约有68%以上的人存在着心理健康问题,大约有27%的人的越轨行为是由心理健康原因引起的,在有性越轨行为和自杀行为的大学生中,心理有疾患的比例更高,达到80%以上。近年来发现除一些人自杀是应激作用下轻生外,更多的是由于伴发的精神疾病或药物滥用而自杀,特别是抑郁症。自杀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现象,已越来越明显地成为一个较严重的社会问题。国内外资料研究表明,在大学校园中,自杀或企图自杀已是常见事件,自杀已是大学生死亡的首要原因。
大学生虽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但身处我国经济转型和教育转型时期,剧变的社会环境,深入改革的高等教育,他们必然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种种矛盾、困难、挫折和烦恼,大学生心理尚未完全成熟,认识问题、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的能力还不强,在处理矛盾和冲突时,往往会因为遇到挫折和障碍,而产生忧虑和烦恼,造成心理压抑和心理紧张,出现种种心理问题。如:学习和生活上的不适应问题,人际关系紧张问题,学习上竞争激烈问题,经济问题,理想与现实矛盾的问题,专业与择业问题等。其实,大学生所碰到的问题,虽然是不可避免的,但并不是不可解决的。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能正视这些冲突和挫折,面对冲突和挫折时能更多地表现出积极的适应倾向,及时地进行自我调节,逐步地克服心理障碍,去更好地适应大学的生活。
传统教育培养出来的某些典型人才,政治立场坚定、思想观点正确、道德品质高尚,但在心理方面没有达到健康标准。其中不少人不善于生活,工作效率很低,这种人看似完善,但又像缺少一些重要的东西。现代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建设的主力军,是社会的栋梁,21世纪的主人。作为社会的人,他们不仅需要有为社会做贡献的真才实学,更需要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具体表现为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健全的人格。现代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格是决定一个人对现实事物的积极态度和积极选择的诱因系统,它可以对人的各种心理活动起支配作用。人格完整,可以使人保持良好的社会适应状态;反之,社会适应性就差,就容易产生许多心理问题。人格特征与心理健康状态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心理适应不良者的人格特征的主要特点是:情绪不稳定、紧张焦虑、抑郁消沉、悲观等。一个情绪开朗、乐观、热情大方、善于交际、诚恳忠实的人,往往比较容易获得群体和他人的接纳,也比较容易获得帮助,从而创造出一种和谐的环境,有利于自己心理愉悦,施展才华。另外,人格与一个人的思想品德不仅互相影响、互相制约,而且互相包容。一些良好的人格特征同样也是良好的思想品德,比如对现实的态度(对他人、集体、对工作的态度)既是大学生思想品质的重要内容,也是大学生人格素质的具体体现。塑造大学生健全人格的过程,也是培养思想品质的过程,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