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2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

4.3.2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

总体而言,当代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体验更加深刻,自我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增加,自我认知愈发自觉,表明大学生自我意识水平达到了接近成人的高度。

(1)大学生自我意识接近成熟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察:一方面,从大学生个人对自己的评价和他人对该大学生的评价比较上来看,黄希庭、杨永明等人的研究表明,绝大多数大学生在自我意识的评定量表上得分是高的,而且大多数各年级学生自己对自己的评价和别人对他们的评价是比较一致的。另一方面,从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者之间的关系上来看,三者比较协调一致。但也有研究显示,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各类型之间的发展是不平稳的,根据每一类型均值高低为序依次是:理想自我、现实(主体)自我、镜中(镜像)自我,大学生自我意识类型发展状况比较同样表明,当代大学新生对自我意识的认识分布很不均衡,心理自我、社会自我的描述频率明显地高于其他类型。

从以上表述可看出,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不平衡,不仅表现在类型方面,而且在年级方面也有反映。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已达到较高水平。这不仅从大学生自我意识总体得分和自我评价的得分高可以证明,而且从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者之间的关系比较协调,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也证明了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水平是比较高的。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大学生自我意识已成熟、完善。例如,在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个体自我和社会自我等方面还存在着矛盾。在自我意识发展趋势上,大学生阶段已由中学阶段的急剧发展进入相对稳定时期。

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大学生们一般自视很高,能在众多的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觉得自己是天之骄子,在大学相对宽松的环境里,对自己对未来都有着美好的憧憬;其次,经过心理“断乳”的痛苦挣扎,加之远离父母、老师的细心呵护,大学生的独立性、怀疑性、批判性明显增强,不再轻易相信他人甚至权威,且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再次,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尚不健全,缺乏认识和对待自我的科学态度;最后,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仍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大学新生刚刚进入一个新环境,由于社会的高评价,自觉社会责任重大,自认为自己已成了祖国的栋梁之材,自我意识往往偏高且不准确。到了大二、大三,面对崭新的知识和新的竞争对象,他们最初的自我意识和期望受到挑战,需要对自己有一个重新认识和评价的过程,很容易产生“我到底是什么样的人”之类的想法。不过应该指出的是,这时的自我意识尽管低于大一,但只有此时大学生们才真正有能力去认识和建立真正的自我。大四或大五,临近毕业,步入社会之前,由于未来的不确定带来了情绪的波动以及心理状态的不稳定,使得刚建立起来的自我意识再次受到考验。尽管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阶段,但这期间的每一次反复都意味着大学生的自我意识的发展向客观、成熟的方向迈进了一步。

(2)大学生自我评价能力显著提升

在中学阶段自我认识的迫切性已有明显的发展和表现。大学时期,由于大学生掌握了比较广阔的知识,面对社会对他们的期望和要求,深入了解自己的愿望更为迫切,“我究竟是什么样的人?”“我可能和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我的前途怎样?”等都是大学生们十分感兴趣而又紧迫思考的问题。他们还经常主动地与周围的人作比较来认识自己,主动参照内心所崇敬的英雄模范人物来评价自己。这一切都表明了大学生的自我认识具有更高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大学生的自我评价进一步发展,日益成熟。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的自我评价,不仅能摆脱对成人和同龄群体的依赖,具有较高的独立性,而且具有概括性和辩证性。研究结果还表明,他们的自我评价更符合客观实际,自我形象更具丰富性,评价涉及自己的优缺点、性格气质、道德品质、同学关系、理想确立、世界观、容貌体形、大学生活、能力才华、性别差异等各个方面。

诚然,大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亦存在着不平衡性,通常表现为两种类型:一种是过高的自我评价,另一种则是过低的自我评价。过高或过低的自我评价往往导致个体自我意识确立过程中的过分自负或过分自卑这两大心理缺陷。它们是妨碍良好自我意识形成的心理障碍。过低的自我评价,处于这种意识状态的大学生,在把理想我与现实我进行比较时,对理想我期望较高,又无法达到,对现实我不满意,又无法改进。他们在心理上的一个特征就是自我排斥。由于在成长过程中,理想我与现实我的距离过大所导致的自我矛盾冲突,他们往往会产生否定自己、拒绝接纳自我的心理倾向。这类大学生往往降低人的社会需求水平,对自我过分怀疑,压抑自我的积极性,并可能引发严重的情感损伤和内心冲突。他们的心理体验常伴随较多的自卑感、盲目性、自信心丧失和情绪消沉、意志薄弱、孤僻抑郁等现象,尤其是面对新的环境、挫折和重大生活事件时,常常会产生过激行为,酿成悲剧。近几年来发生的大学生自杀事件中有相当一部分就是由此心理问题所导致。过高的自我评价,这是一种与过低自我评价相对立的自我意识状态。在这种自我意识的支配下,个体往往扩大现实的自我,形成错误的不切实际的理想自我,并认为理想我可以轻易实现。这种类型的大学生往往盲目乐观,以我为中心、自以为是不易被周围环境和他人所接受与认可,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和不满。因此极易遭受失败和内心冲突,产生严重的情感挫伤,导致苦闷、自卑、自我放弃。有时会引发过激行为和反社会行为。

大学生自我评价形成的途径主要有三条:第一,根据社会上他人对自己的态度评价自己。学生一般都比较留心社会上其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尤其是他所尊重的长辈、教师的评价,对他们的自我评价的内容有很大的影响。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大学生自我评价的成熟及自我意识的发展是在社会上其他人的态度和评语中形成的。第二,通过与社会上和自己的地位、条件相类似的人的比较来评价自己。大学生的自我评价总是在和与他相类似的人比较中做出的,其一般程序是:先与自己同宿舍的同学比,与同班同学比,再与其他专业的同学比,与他校的同学比,或与历届的同学比等。第三,通过个人对自己心理活动的分析来实现自我评价。一个人常常是根据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和态度来评价自己。在这同时,自己也对自身的心理活动及其行为表现加以主观的分析。因此,自我评价不等于是他人评价如实的反映。我们曾调查了大、中、小学生200多人,要求他们既作关于道德品质的自我评价,又评价小组中其他人,结果表明,比较多的学生的自我评价符合或基本符合他人评价,有少数学生的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有较大距离,个别学生的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距离很大。如,有的学生评价自己的品质都是“最好”,而小组评价他是“最差”;也有学生对自己评价偏低,但小组同伴却给他以公正而客观的评价。由此可见,大学生要摆脱长辈、教师、朋友的影响而进入独立的自我分析和评价,有一个艰难的过程。一般要待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基本确立之后,这个过程才算得上相对完成。因为成熟的、独立的自我分析和评价必须以自我对待世界和人生稳定的态度和评价为前提和依据。

(3)大学生自尊心明显增强

自尊心是指要求尊重自己的言行和人格,维护一定荣誉和社会地位的一种自我意识倾向,是一种与自信心、进取心、责任感、荣誉感等密切联系的、积极的心理素质。大学生有十分强烈的自尊心,好胜、好强、不甘落后的心理十分突出。同时由是否受尊重、是否能满足而引起的情感反应也十分强烈。比如一些大学生的学习动力之一就是维持一定的自尊。自尊心被认为是最强烈的一种内驱力,对于调节自身的思想、心理、行为有很重要的作用。因此,自尊心也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发展。但是,自尊心也要防止两个极端:一是自尊心过强,有可能导致以自我为中心,唯我独尊;二是自尊心太弱,则容易自暴自弃,无所作为。自尊心屡屡受挫,有可能产生自卑感。如果自尊心和自卑感都很强,也可能导致虚荣心,这些都是自尊心尚不成熟的表现。

大学生的自我体验比较丰富,有喜欢、满意自己或讨厌、不满意自己的肯定和否定的体验,有喜悦或是忧虑的积极和消极的体验,也有紧张和轻松的体验。在这些丰富多彩的自我体验中其基调是积极、健康的。在一项关于大学生自我体验的调查中,研究人员列举了20对描述情感自我体验的相对的词或成语(如:热情—冷漠,憧憬—悔恨,自信—自卑,愉快—愁闷等),要求被试者从中选出10个能表达自己近半年来心情的词语。被调查的358名大学生选择结果表明,大学生自我体验基调倾向于热情、憧憬、自信、舒畅、紧张等。在丰富性发展的同时,大学生的自我体验更多地与自己的个性品质、集体荣誉、自我在社会中的发展前途等联系起来,日趋深刻。自尊心是个体要求人们尊重自己的言行,维护一定的荣誉和社会地位的一种自我意识倾向,是一种与自信心、尊严感、社会责任感、集体荣誉感密切联系的良好的心理品质,是个体积极向上的内部动力。研究表明,大学生具有较高的自尊心,表现为自尊的需要十分强烈,好胜好强、不甘落后、要求他人尊重、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对涉及自尊的事敏感且易做出强烈的情绪反应。正是这种强烈的自尊心激励着大学生更加积极向上,尽可能使自己的言行受到他人的尊重。值得注意的是少数大学生存在着自卑感,如不及时克服将会造成性格上的重大缺陷,严重的会产生自暴自弃的后果。大学生自我体验的基调中男生倾向于选择紧张、自信、热情、憧憬、急躁。女生的选择则是热情、急躁、舒畅、憧憬、愁闷。一般说来,在自我体验方面,男生比女生更具自信心,更富有活力,但容易急躁;女生则更热情,更迫切地要求取得成功,内心舒畅感更明显,但容易发愁。因此,处于青年中期的大学生,其自我体验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高兴时容易产生积极、肯定的自我体验,甚至忘乎所以,目空一切;遇到挫折时往往产生消极的自我体验,甚至自我否定、自卑,极不稳定。

(4)大学生自我完善的愿望日益增强

独立感是指个体摆脱监督、支配和管教的一种自我意识倾向。如大学生总是喜欢向周围的人,尤其是父母和教师宣布自己独立自主的要求,激烈地阐述自己的主张,喜欢独立思考和行动,不喜欢父母、老师管教和指点;希望自立和自制,不喜欢别人过多地干涉等。但大学低、中年级,这种独立感有时会显得过分而空虚。一般说来,到了高年级,由于知识和经验的积累,独立感才基本成熟,也显得平衡而实在。

大学生在生理上已完全具备了成人的特点,在以学生自理为主的大学学习的环境里,大学生们需要自己安排自己的学习、照料自己生活、组织自己活动、解决自己问题,也由于自我认识、自我体验的发展,从而进一步促使大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达到较高水平。在他们心目中,自己不再是“中学生娃娃”那样的自我形象,而是一个肩负历史使命,又有一定知识和才能的大学生形象,他们强烈地期望充分发展其独立性,摆脱依赖性和幼稚性。他们经常在各种场合以各种方式向周围人们表达自己独立自主的要求,希望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希望自己组织自己的活动,自己独立思考和动手解决学习、生活、恋爱、人际关系等问题,喜欢聚在一起相互交流思想、探索人生的奥秘,对于约束自己自由、独立的环境和措施往往感到不满,甚至表现出较为强烈的反抗倾向。

自我设计、自我完善的愿望强烈是大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发展的一个主要特点,他们经常考虑“我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我怎样才能成为一个那样的人?”的问题,大学生们的许多苦恼、不安以至痛苦的思索和争论也经常围绕着“自己到底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如何去做这样的人”这两个问题。通过对自己的认识、体验,在心目中开始建立起一个崭新的自我,一个肩负着历史使命,又有着一定才能和人格的大学生形象,强烈期望摆脱幼椎和依赖,设计自我、完善自我,使自己也具备理想中的人物形象或刻意追求的标准。讨厌干部、老师或家长絮絮叨叨的管教或指点,喜欢自己组织自己的活动,聚在一起讨论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以某种新潮标榜自己,包括用笔名甚至绰号来包装自己;自己动手解决问题,比如选择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争取经济上的独立,包括在勤工助学中解决一部分生活来源问题等。同时,大学生的自我控制水平也明显提高,表现为自我控制开始有了明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并逐渐以社会标准、社会期望、社会要求和社会条件为转移。当然,大学生的自我控制水平尚缺乏一定的稳定性,如他们在观赏一场球赛时,时而会为一个精彩的进球而狂喜,时而又为一记臭脚而暴怒。有时同学间的争论也会演绎成一场小小的冲突。自信心是指个体相信自己的能力和精力的一种自我意识倾向。此外,自信心的建立也是大学生生活愉快、学习进步、潜能开发的重要保证,是促进心理健康的重要增力因素。但是,如果一个人的自信心过强,就有可能变得骄傲自满、狂妄自大、目中无人,或者行为莽撞、冒险,将影响到自身的发展及和他人的关系,也给工作带来损失;反过来,如果自信心不足,畏畏缩缩,则会影响自我意识健康发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