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3 恐怖性神经症

2.1.3 恐怖性神经症

恐怖性神经症又称恐怖症,是指对于某些事物或特殊情境产生十分强烈的恐惧感。这种强烈的恐惧与引起恐惧的情境通常都很不相称、难以理解。患者常常明知自己的害怕是不切实际的,因为引起恐怖反应的事物或情境实际上对个人往往并无伤害或威胁,也知道别人并不会因这些事物或情境引起恐惧,因此,这种恐怖是不合理的,是一种异常的表现。恐怖症患者所体验到的情绪状态同以下几种情绪反应相类似而又有所区别。害怕是对真实危险或威胁的正常反应;胆怯是指一种易于发生害怕的持久的倾向;惊恐是一种突然爆发的急性恐惧;焦虑是一种同“迫在眉睫”而又不知所措的危险体验有关的不愉快情绪。一般地说,恐怖症常发生在青少年或成年早期,女性多于男性,且起病较急,往往在某一事物或情境面前引起一次焦虑和恐惧发作后,该物体或情境就成为恐惧对象。

恐怖性神经症一般表现出社交恐怖、空间恐怖、动物恐怖和疾病恐怖。(1)社交恐怖。害怕见人,害怕在众人面前出现,更害怕被人注意。与人接触或交谈时不敢正视别人。只要出现在公共场合就感到害羞而怕自己脸红,因而很不自然,内心很不安。有的患者为了避免看见人,不管什么时候出门都要戴上一副深色的墨镜。(2)空间恐怖。空间恐怖又具体表现为旷野恐怖:患者在经过空旷的地方时就引起恐怖发作,并伴有强烈的焦虑和不安,因此,患者害怕越过街道,害怕过桥,害怕穿过庭院和走廊等。闭室恐怖:患者表现出恐惧封闭的空间,如独自待在一间房子,怕乘电梯、怕乘地铁、怕进电影院、怕乘船乘车等。高空恐怖患者表现出害怕登高,如上楼、过天桥、坐飞机等。(3)动物恐怖。患者表现出害怕看见或接触某种常人可以接近的动物,如狗、猫、蝴蝶等。(4)疾病恐怖。表现为患者害怕得某种可怕的疾病,如麻风、结核、性病、癌症等,为了防止感染,以至于在与别人握手前都要戴上手套,或根本不与人接触。此外,恐怖症还有恐绒毛症、恐黑暗症、恐雷雨症等。

恐怖情绪的产生取决于与生俱来的先天素质的影响、个体的心理特点和后天的社会生活经验的影响。一个人如从早年时期开始对某些特定事物或情境所具有的先天性的(或说不出原因的)恐惧感,当长大以后,如果不再同其接触,恐惧就会消失或被隐蔽起来。但当人受到病的折磨而变得软弱时,或在受到新的严重精神创伤因素的袭击时,过去所经历过的恐惧就有可能再现出来。例如,有的患者的动物恐怖就可能是儿童时期的创伤体验造成的。所以,按照行为主义模式的观点,恐怖情绪的出现是由于形成了不良的条件反射(或称行为学习)的结果。或者说,成人时所产生的恐怖症是由于从儿童时期的早已消失了的恐怖经验中学习得来的。学习理论是比较有说服力,也是最受人重视和被人采纳的。对恐怖症的治疗,一般也是以心理治疗为主,以适当药物治疗为辅的治疗方法。心理治疗则以鼓励、疏导等帮助患者减轻或摆脱对某些事物或情境的恐惧情绪。总的来说,对恐怖症的治疗比对强迫症的治疗效果要好得多。国内一些精神科医生采用“领悟性心理疗法”,对某些恐怖症和强迫症有显著疗效。其方法是引导者对过去经历中(包括幼年时期)已经被遗忘了的精神创伤体验引入到意识或理智中来加以领悟,即“以成人的态度重新认识这些体验”,从而使恐怖症状得以减轻或消除。

国内外对恐怖症多采用行为疗法。主要是采用系统脱敏法(有人称为暴露疗法),即有计划、有目的、一步一步地鼓励和指导患者亲自去接触那些使他们发生恐怖情绪的事物或情境。即使患者暂时会产生恐惧或焦虑,也要鼓励他以最大的勇气和毅力去忍受、习惯和适应,直至把恐怖情绪全部消除为止。有研究发现,许多恐怖症患者使用自助手册,无需医生的指导而借助自我解脱的暴露法也能治疗好自己的疾病。此外,通过自我训练,教会患者采用自我催眠或松弛疗法来对抗紧张的恐怖情绪,也有一定的效果。使用系统脱敏疗法最好要及早进行,这样可以防止恐怖情结的发展和巩固。针对恐怖症多发生于严重精神创伤之后的这一情况,最好及时地让患者尽快去接触可能引起恐怖的事物或情境。例如:在汽车出事故之后,应建议有恐怖倾向的司机尽快恢复驾驶工作;一个人从马上摔下来,最好的办法是立即再去骑马。当恐怖症患者在遇到他所恐惧的事物或情境之前,重要的是使他们能恰当地对待将要面临的场合,必须有决心去控制自己的恐怖情绪,而不能回避它。患者一旦侥幸避开了恐怖指向的事物或情境,再次遇到时又往往会再绕过它,结果反而使恐怖情绪发展和加重起来。例如想帮助儿童克服学校恐怖症,为父母者就要有坚持性和耐心,准备忍受孩子在回到学校时可能发生的短暂和难免的哭闹,乃至头晕、头疼、腹泻等给自己带来的不安和苦恼。只要尚未威胁到孩子的健康,就要坚决而友善地(也多少带点强迫性地)帮助孩子习惯新的学校生活,消除恐怖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