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3 大学生个性心理内在结构
心理学认为,个性心理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即:个性倾向性与个性特征。个性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个性特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人格)。人的个性心理就是这两部分的总和;人的个性是在生命成长过程中经历几年、十几年、几十年心理过程的发育、发展及至终生的接受教育、自我学习、锻炼,最终培育形成了具有自我特征的个性。优良的个性品质当然就具有了优良的才能智慧和技能。我们应当注重大学生的个性差异与个性发展,同时,应着力培养大学生个性中的德行、社会性、相容性、责任心,以促进大学生形成具有公认优良标准的个性。大学生的心理活动具有特色,个性又千差万别。本章主要介绍大学生个性心理的知识和特点,以及如何培养良好个性的调适措施。
(1)大学生的气质
气质是一个人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是内在的个性本性,主要指大脑皮层神经细胞的特性类型,如稳定或不稳定;反应的速度,是灵敏还是迟钝,是兴奋型还是抑制型。因此它是性格的内在基础,是决定个性类型的基础。
气质是一个古老的概念,相当于日常所说的脾气、禀性、本性。早在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特和罗马医生盖伦就曾提出气质学说。他们认为人体内有四种体液:血液、黄胆汁、粘液和黑胆汁。现代心理学研究也沿用了这一分类,并且发现不同气质类型的人具有不同的气质特点:胆汁质的特点是精力充沛,能经受强烈的刺激;主动与他人交往,乐于交际;直率而急躁,情绪容易被激起,情绪明显外露,难以控制;思维、言语、动作反应快但不灵活;缺乏准确性。多血质的特点是:活泼好动,不甘寂寞;易于适应新环境,善于交际而有朝气;易于接受新事物,但注意力不稳定,兴趣容易转移;情绪发生快且易变,表情丰富、外露,但体验不深刻;思维、言语、动作敏捷灵活。粘液质的特点是;安静稳重,沉默寡言,交际适度;善于克制自己,善于忍耐;注意稳定,但不易转移;情绪发生慢而弱,不易外露;思维、言语、动作反应慢,不够灵活。抑郁质的特点是:好静,喜欢独处,孤僻,但如果在友爱的集体中,又可能是一个很容易相处的人;情绪具有高度易感性,但发生慢,体验丰富、深沉、持久而不外露;动作反应迟缓,但准确性高;较多地注意自己的内心世界。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具有典型的某一种单一气质类型的人为数极少,更多的人则是混合型。还需要指出的是每一种气质类型都有积极的一面和消极的一面,因此不能认为气质有好坏之分,例如多血质的人灵活敏捷,适应能力强,但往往注意力不稳定,兴趣容易转移,而粘液质的人比较稳重沉着,但往往有反应缓慢与固执的特点。并且在每种气质的基础上都有可能发展某些优良品质或不良品质,因为高级神经活动神经类型有可塑性,因而人的气质虽然比较稳定,但也不是完全不变的。另外气质本身不能决定一个人活动的社会价值和成就的高低,不同气质的人都可以有所成就。同样,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的人才,是完全可以从不同气质类型的学生中培养出来的。气质是一个人天生所固有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所谓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是指心理活动和状态的强度、速度、灵活性和稳定性。例如有些人活泼、好动、反应迅速,有些人安静稳重、反应迟缓;有些人直率、热情、易冲动;有些人孤僻、体验深刻等。气质的差异,仿佛给每个大学生的全部心理活动涂上了个人独特的色彩,并在不同的情境不同的活动中都表现出来。一个人的气质特征是相当稳定的。但是,凭借我们的主观能动性对它的表现加以控制、调节,以至于改造,也是可能的。
一个人的气质特性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虽然也会有所改变,但与其他个性因素相比,变化要缓慢得多。因而,气质是最稳定的个性成分。现代心理学认为:气质与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的类型密切联系,气质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影响主要在动力方面,它规定了人的心理过程的速度和稳定性(如认知的速度、态度转变的难易,注意集中时间的长短等),心理过程的强弱(如动机的强弱、情绪变化的强弱等)、心理活动的趋向(如有的人易注意自己,经常体验自己的情绪,分析自己的动机、态度等)。由于气质的作用,每个人的心理活动都带有个人独特的色彩。
(2)大学生的性格
性格是指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是个性的外显表现,是显露的气质的外形,是在社会实践中对外界现实的基本态度和习惯的行为方式。例如:性格温和、热情、奔放、对人忠诚、嫉恶如仇、礼让关怀;行动举止优雅大方、神态温和端庄、谈吐幽默等。
性格这个词最早是古希腊学者提奥夫拉斯塔首先提出来的,其意思是:人的特征、标志、属性、特性等。现代心理学家对性格的定义各不相同,其中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性格是一个人较稳定的对现实的态度以及与之相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性格是个性的主要组成部分。如有些人大公无私、勇敢、勤劳,有些人则自私、懒惰,还有些人沉默、懦弱等;我们还常常见到有的人诚实、谦虚、乐于助人,有的人则狡猾、傲慢、自私自利。每个人都有一些性格特征,其中有些是积极的,有些是消极的。这些特征结合为一个整体,便形成为一个人的性格。性格集中反映了一个人的心理面貌,是个人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今社会,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生活的幸福和工作的成效直接受性格状况的影响。健全性格的塑造已成为人类教育工程的重要目标。性格是人的个性中最重要、最显著的心理特征。它在人的个性中起着核心的作用,是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集中表现。它表现出一个人的社会性及精神面貌的主要方面。大学生正处于身心急剧发展和自我意识由矛盾趋于统一的特殊时期,而性格的发展正处于统一和完善的关键期。良好性格的形成使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如虎添翼,而不良性格的形成使大学生屡屡受挫。由此看来,如何在这“关键期”内培养大学生健全的性格就成为大学生心理卫生工作者和高校教师的重要任务。
性格是指那些表现在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上的特征。如人对社会、集体、他人和自己的一贯态度,表现为诚实或虚伪,一心为公或自私自利;对劳动和工作表现为勤劳或懒惰,有创新精神或保守。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处于各种社会关系之中,作为某个社会集团的一员而活动着,这就决定了他对现实的态度。这些不同的态度使人形成各自的性格特征,而多种多样的性格特征又总是通过态度表现出来的。同时,性格也指那些表现在一贯行为方式上的特征。如做作业遇到难题时,勤奋的学生总爱钻研,探索解决问题的答案,马虎而又懒惰的学生则知难而退,抄袭别人的作业;在灾难面前,有的人临危不惧,挺身而出,救灾抢险,怯儒、自私的人则畏缩不前或逃之夭夭。这种勤奋、懒惰、勇敢、怯懦的性格是通过某种行为方式而形成的,而又总以一定的行为方式表现出来。应当注意的是,一个人的一时的、偶然的表现不能代表他的性格特征。如一个素来是细致、谨慎的人偶尔有一次粗心大意,不能据此就认为这个人具有粗心的性格特征。如某大学生一向稳重,但有一次却一反常态向工作对象发了脾气。这位学生的性格还是稳重的,而急躁是偶然表现出来的,不能算作他的性格。只有那些经常性的、习惯化的,甚至在不同的场合都会出现的表现,才是一个人的性格特征。
人的性格有典型性和个别性。性格的典型性是指某个社会集团的人们共有的性格特征。一定社会集团的成员具有大致相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条件,因而在成员身上形成了该集团成员共同具有的、典型的性格特征。这些性格特征便表现为民族性、阶级性和从事某种职业活动的人们共同的性格特征。性格的个别性是由于个人的生活条件、所从事的活动、所受的教育以及知识经验的千差万别,这一切反映到人的性格上,便形成了个人与众不同的、独特的性格特征。人的性格都是性格的典型性和个别性的统一。
性格特征是自儿童时期由于社会环境的影响、教育的熏陶和自身的实践,长期塑造而成的。正因为如此,性格一经形成就比较稳定。但是,客观现实是十分复杂的,环境也是经常变化的,人们之间的相互交往也是多种多样的,这些客观现实影响的多样性和多变性又决定了性格不是一成不变的。这也就是说性格也是可以改变的,生活中某些重大打击会使一个人的性格变得判若两人,如当某人得知自己患了癌症,性格就变得沉默寡言了。性格既然在个体生活过程中形成,也必然存在可塑性。正是因为性格在某种程度上是可塑的,所以我们才能培养性格和改变性格。人的性格不是天生的,它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所以人的性格能表明人的社会实质,而这又跟反映社会关系的意识倾向是联系在一起的。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都是意识倾向,它们经常支配着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因此,它们在性格中居于统领和主导的地位。
人的性格特征表现在四个方面:人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和性格的理智特征。人们对现实的态度是多种多样的,基本上可以分为对己、对人、对事三个方面。在对己方面有:谦虚或自负、自信或自满、自豪或自卑、开朗大方或狭隘羞怯以及有没有自我批评精神等;在对人方面(包括对集体和社会)有:诚实或虚伪,善交际或孤僻、大公无私或自私自利等;在对事方面(包括对工作、劳动)有:勤劳或懒惰、细心负责或粗枝大叶、革新创造或墨守成规等表现。这些表现,各自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的特点。多方面特点的综合,便体现出人的性格特征。如果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主要有三种,一是对社会、对集体、对他人态度的性格特征。积极的性格特征有热爱祖国、助人为乐、富有同情心、正直、诚实、热情等;消极的性格特征有自私自利、懒散、虚伪、粗暴、冷漠等。二是对学习和劳动态度的性格特征。积极的性格特征有勤劳,认真、细致、敢于创新、俭朴等;消极的性格特征有懒惰、马虎、粗心、保守、浪费等。三是对自己态度的性格特征。积极的性格特征有谦虚、自信、严于律已等;消极的性格特征有骄傲、自卑、放任、自暴自弃等。
在性格的分类方面,瑞士心理学家荣格关于内外倾性格类型的分法已在世界上广为传播,人们常常用性格内外倾的特征衡量自己与别人。因此可认为性格内外倾的划分和对其特征的描述是比较符合实际的。荣格认为外倾是一种客观的心态,内倾是一种主观的心态。这两种心态彼此排斥。一个人可能在某些时候是外倾的,而在另外有些时候是内倾的,但是,在一个人的一生中,通常是其中一种心态占据优势。如果是客观的倾向占据优势,这个人可以被认为是外倾的;如果是主观的倾向占据优势,他就被认为是内倾的。性格外倾的人,心理活动倾向于外部,经常对外部事物表示关心和兴趣。性格内倾的人,很少向别人显露自己的喜怒哀乐。他们在情感方面经常自我满足,珍视自己内心的体验。他们在外人面前容易害羞,说话慌张,不愿在大庭广众面前抛头露面,做事深思熟虑,缺乏实际行动,常有困感忧虑、郁郁不乐之感。心理学家对外倾性强和内倾性强的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长期苦恼的人倾向于内倾;领导品质与外倾性格呈正的相关;内倾性和外倾性与智力水平的高低无关,外倾性强的人,他们的手部运动、语言反应和决断简单事物的能力,要强于内倾性强的人。一般来说,外倾性强的人适于培养成开拓型人才,成为实业家或领导管理人才。内倾性强的人适于培养成学术型人才或从事精细的工作,如会计、实验人员等,心理学研究还证明,性格类型的心态特征与气质一样,不能成为一个人的事业和社会价值的决定因素。
(3)大学生的能力
能力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并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人在生理、心理发育成熟后,就有了从事生产劳动的本事,这就是能力。有学者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拥有解决问题、创造幸福的能力。”[3]
能力总是与人的某种活动联系在一起并表现在活动之中的。只有在一个人所从事的某种活动中,才能看出他具有某种能力的程度。在数学运算时,一个学生迅速准确地理解题意,采用简捷的方法进行运算,说明他有数学能力;在音乐活动中,一个学生的节奏感、曲调感和听觉表象都很强,演唱十分动听,说明他有音乐能力;有的学生在绘画活动中,在透视、色彩鉴别、视觉表象等方面都较强,画得一幅好画,说明他有绘画能力。但是,不能认为凡是与人的活动有关,并且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所有个性心理特征都是能力。只有那种直接影响活动的效率,并且使活动的任务能够顺利完成的心理特征才是能力。例如,急躁、沉静、活泼等虽然也是个性心理特征,并且和活动有一定关系,但它们却不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的最直接、最基本的心理特征,因而不能称之为能力。教师的观察力、作家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工程师的技术想象力和计算能力等都是顺利完成他们所从事的相应活动所必需的和最基本的个性心理特征,缺乏这些特征,就会影响他们的活动效率,使这些活动不能顺利进行。因此,我们把这些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的个性心理特征叫做能力。人们也把某一种心理特征叫做能力,如观察力、视觉想象能力、色彩鉴别能力等。实际上,任何一种心理特征都不可能完成比较复杂的活动,要成功地完成某种复杂的活动必须是多种能力的有机结合。如教师的工作需要有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观察力、注意分配能力等的有机结合;画家的工作需要有色彩鉴别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形象记忆能力、视觉想象能力等有机结合。
一个人如果具有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能力,并且能够把这些能力很好地结合并成功地、出色地完成某种活动,那么就可以说这个人具有从事这种活动的才能。才能就是各种能力的完备的、独特的、质的方面的结合。如果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各种能力得到最充分的发展和最完善的结合,并能创造性地完成相应的活动,通常把这种能力叫做天才。天才不是天生的,而是人们凭借先天带来的健全的生理条件,通过后天环境、教育的影响,还有自己的主观努力而发展起来的。作为一名大学生,要想出色地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自身必须具备许多条件,如观察确切、思维敏捷、分析全面、判断准确,善于表达、语言生动等。我们完成某项任务,往往是多种能力集体作用的结果。例如,大学生要出色地完成学习任务,需要较强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概括能力、理解能力等。能力可以分为一般能力(俗称智力)和特殊能力两大类:一般能力是指在各种活动中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它保证人们较容易和有效地认识世界,所以也叫做认识能力。例如,学生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等,这些能力有机地综合,即构成智力。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特殊能力是指顺利地从事专业活动必须具备的能力,例如数学能力、写作能力、绘画能力,音乐能力等。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是紧密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一般能力的发展为特殊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必须具备的内部条件,特殊能力的发展积极地促进一般能力的发展。大学生的能力一般高于同龄人。这是由于,一方面,大学生是全国高考中的优秀者,另一方面,在大学学习期间,受到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教育,能力的广度和深度发展很快,尤其涉及本专业的特殊能力更有飞速地发展。然而,大学生的知识主要是在听老师讲课钻研教材、阅读参考书、参加实验室实验和社会调查中获取的,其中以书本知识为主。大学生的实践活动太少。大学生还得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弥补自己能力欠缺的地方。
判断大学生的能力,可以通过下述四个方面加以考察:一是考察分析问题的水平。能力高的学生能较准确地认识问题,较迅速地抓住问题的要害;能全面、客观地从多种角度分析问题,既从正面看,又从反面看;能既分析这一问题本身,又研究这个问题与其他问题之间的关系;能既搞清楚这个问题的现状还能初步预测这个问题的发展趋势等。而能力低的大学生分析问题常常带有片面性,有时把现象和本质搞错了;有时就事论事,把这个问题与其他问题孤立开来等。二是考察解决问题的水平。能力高的学生解决问题时有一定的原则,并在实践中自始至终都贯彻这个原则,以这个原则为指导;他们还具有处理具体问题的技术和经验。能力低的学生办事往往缺乏原则性,或开始时按原则办事,后来就违背原则;常用感情代替原则;缺少解决问题的技巧和方法;工作常生硬或过于简单化等。三是考察组织能力。能力强的学生不但能自己搞好学习,做好工作,而且还能配合老师、同学协调开展工作;工作顺序合理,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心中有数。一个能力较差的学生工作无秩序,常“眉毛、胡子一把抓”;只管自己单干,不懂怎样与同学协调。四是考察学习绩效。一个能力强的学生善于考虑学习效率和效果,他们的学习常能达到或超过预期目标,工作中有创造精神。而能力弱的学生常采取一些华而不实的措施,不太考虑学习的实效;往往事倍功半,常达不到预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