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2 大学生学习的特点

8.1.2 大学生学习的特点

大学生的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一种,属于更为狭义的学习。就学习特点而言,大学与中学由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不同,而有着明显的不同,并由此给大学生带来一系列心理问题。

(1)专业性和职业倾向性。中学的主要任务是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的一般基础知识,为他们升学或就业做好准备。而大学教育更多的是专业定向教育,其教学计划是针对专业培养目标制定。大学的课程设置、教学活动都是围绕培养各类专门人才的需要组织的。中学教育与学生未来的职业没有直接的必然联系,而一个人只要上了大学,其职业倾向性就比较明确。这种职业倾向性必然决定大学教学过程要为专业培养方向服务,制约着大学教学的各个环节。所以对专业是否有兴趣会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影响学习动力、学业完成状况乃至一生事业的成功。

(2)独立自主性。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由于教学内容大幅度增多和培养学生能力的需要,学生对教师的依赖程度已大大减弱。教师的讲解通常是起引路的作用,往往只是讲授有关内容的重点、难点,介绍一些学习和思考问题的方法,较多的学习内容则要求学生通过自学去掌握。因此要求学生逐步增强学习的独立性。同时,大学阶段的教学活动,学生自己掌握的学习时间比中学多,在学习时间的支配、学习计划的安排、学习潜力的发挥上,具有较强的自主性。大学学习的这种特点,要求大学生要有较强的学习计划能力,合理安排学习内容、学习形式,需要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自制能力。否则或是无所事事,或是忙乱不堪,不得要领,所学甚少。

(3)探索性。由于科学研究进入了大学的教学过程,因而大学生的学习必然具有一定的探索成分。特别是高年级的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往往不仅仅满足于教学大纲的要求,而且还要注意利用图书馆、实验室以及开展实际调查等多种渠道收集本学科的各种信息,在信息交流中辨别与确定方向。学生不再只满足于接受书本的现成结论,开始向结论的来由、发展去探索。学生从在教师指导下写课题论文,到独立完成毕业论文,尤其目前的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大都是以社会上的实际科研项目为题。因此,大学生可以在科研活动中积极探索。大学阶段是学生系统地接受学校教育的最后阶段,也是由“求学期”向“工作期”和“创造期”转变的过渡过程。因此要求大学生不仅要理解、巩固知识,还要在学习中培养独立思考、探索创新的精神。而死记硬背、高分低能、缺乏灵活性、创造性的大学生将会较多地受到挫折。

(4)多元性。虽然课堂教学在高等教育中仍是主要的学习途径,但已不像中小学那样几乎是唯一的途径。进入大学后,大学生普遍感到知识浩如烟海,各类活动繁多,为每个人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然而,如何正确处理好课本知识和课外知识,课内活动和课外活动的关系以及专业学习和能力培养诸方面的关系,是许多大学生深感矛盾和头痛的问题,常常使一些大学生左右为难、焦虑不安,以至顾此失彼,影响全面发展。

以上诸如此类的特点决定了大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复杂、紧张的。学习是一种艰苦的脑力劳动,需要花费很大的心智能量,需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多方面的智能特征以及健康的身体素质来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