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2 做好择业的能力准备

10.3.2 做好择业的能力准备

就业能力是个体在工作中能够最恰当地利用自身能力达到持续的充实、收获或创造。个体职业能力越高,越有利于缓解工作压力,提高职业满意度。大学生就业能力是其在校期间通过知识学习和综合素质开发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生活需要、实现自我价值的本领和综合能力。拥有较高的就业能力是大学生成功就业和职业成功的重要途径和坚实基础。大学生较高的就业能力有助于其应聘成功、工作适应和职业发展;相反,就业能力不足则可能导致应聘失败、频繁离职和职业不满意等。因此,拥有较高就业能力可以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质量和职业满意度。[16]

能力是影响求职与择业的重要因素,因为任何一种职业都需要一定的能力。人的能力不是天生的,可能力因素对职业的选择起着筛选作用。准备求职与择业的人应努力锻炼和提高自己的能力,以便在求职与择业的竞争中得心应手,出奇制胜。对于大学生这个特殊的求职、择业群体,在专业技能方面应做些哪些准备呢?

首先是一般能力的准备。一般能力是从事所有职业所必须具备的能力,这是在择业前首先应做好的准备。很难设想不会交往不能适应社会的人能在职业上有更多的建树,也很难想象连自身生活都不会料理的人能把本职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条。

其次是专业技术能力的准备。许多人的经历证明,缺乏基本技能训练的人是难以成才的,那种“高分低能”的大学毕业生不会受到社会的欢迎,只会说、不会动手干的人已经受到“职业”的冷落。技能是人们在一定智力水平的基础上,运用掌握的知识,通过实践获得的顺利完成某种任务的活动能力。现代科技工作者的基本技能,就是从事科学研究和技术工作所必须的基本活动能力。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要有基础理论知识,懂得技术原理,还要掌握技术方法(技能)和设备性能,这样才能解决科学研究和生产实际中的具体问题。比如,懂得无线电理论,但不会设计和布置电路,未掌握选择和测试元器件的方法,不会焊接元器件,未掌握分步和整机测试技术等这些基本技能,仍然不能装成无线电设备。一般地说,大学毕业生应具备下列基本技能:(1)查阅情报、资料的能力;(2)设计能力;(3)计算能力;(4)实验操作能力;(5)交流表达能力;(6)组织管理能力。

再次是体能上的准备。健康的身体,充沛的精力,对求职择业也是相当重要的。如果一个人不能适应每天的8小时工作,那么就没有求职择业的本钱。在求职择业过程中要对每个人进行体检;不同的职业或工作对人的体格、相貌、视力等的要求是不同的。因此在求职择业前,也应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如果正在生病,应积极治疗。

最后是心态准备。所谓心态准备就是要正确认识自己,正确认识社会,克服各种心理障碍,积极参与社会竞争,正确对待求职挫折。一要正视现实。现实是客观的,既有有利于自己的一面,也有不利于自己的一面。就业市场供需形势不平衡,边远地区、艰苦行业、基层和第一线急需人才。我国毕业生就业市场还不够规范,不公平竞争现象依然存在。大学生应该面对这些现实,一切从实际出发,正视现实,既不幻想,也不逃避现实。正视现实还包括正视自身,要对自己有充分的认识,有助于将主观愿望与客观实际结合起来,确定恰当的就业目标。二要敢于竞争。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了双向选择的机会,使大学生能够根据国家赋予自己的权利结合自己的专业,爱好、性格、特长、愿望等挑选工作岗位,可以通过适当的途径和方式展示自己、推荐自己。大学生应该珍惜这个机遇,敢于竞争,努力实现自己的抱负。同时,敢于竞争就要不怕挫折。求职择业的竞争,失败在所难免。有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尤其是做好遭受挫折的思想准备,才会成为竞争中的强者。遇到挫折,要认真分析失败的原因,是主观努力不够,还是客观条件不具备?认真分析,才能心中有数,更好地调节心理。三要放眼未来。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大学生,应该怀着一腔热血,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奉献青春。还要看到,我国人事制度正在进行较大改革。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事制度也正在适应这一要求,越来越开放,人才流动的机会将会越来越合理。首次择业未成功或未能如愿,还可以有第二次、第三次甚至更多的择业机会,人才市场将会为大学毕业生提供更为广阔的择业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