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2 职业心理理论

10.1.2 职业心理理论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特别是在五六十年代,出现了不少有关职业发展的心理学理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

(1)心理发展理论。该理论由金兹伯格(Ginzberg,1951)等人提出。他们认为,人的心理是发展的,因而人也会朝着职业成熟的方向发展。他们认为,职业发展如同人的身心发展一样,可以分成若干个阶段,大体包括职业幻想阶段(通常是11岁以前)、尝试阶段(11-17岁)和现实阶段(17岁至成人)。

(2)自我概念理论。职业发展的自我概念理论由塞普尔(Super,1957)提出。他认为个人在能力、兴趣、人格等特质上各有差异,每个人在个性特质上也各有所适。职业的选择适应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这个过程构成一系列的生活阶段:成长、试探、建立、保持和衰退。该理论强调青年期是一个关键期,在此阶段个体通过选择使其快乐、成功和有益于社会的职业来检验其自我概念。在职业选择及发展这一动态的过程中,个体探索和担任职业角色,自我概念也得到了发展。

(3)人格类型理论。由霍兰德(Holland,1966)提出的职业人格类型理论,其核心是将职业的选择看成人格特征的表现,并提出了实用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和事物型六种人格类型,以及与之相应的职业环境。经多年的研究,这种六边形的职业人格结构模型,被认为是具有相当的跨时代的稳定性和跨国家民族的一致性的。该理论迄今仍是影响最大的一个职业心理理论。

(4)职业层次理论。由罗安(Roe)提出的职业层次理论,强调人们在职业需求方面普遍具有不断从低层向高层追求的心态。该理论从职业的专业技术特征上,将职业由低向高分为非技术、半技术、技术、半专业及管理、一般专业及管理、高级专业及管理等六个层次,并结合不同的职业领域,得出了职业层次分类系统,分为服务、商业交易、商业组织、技术、户外、科学、文化、演艺等八类职业,然后再与六个层次相对应,由此产生了不同的职业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