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1 强化学习动力

8.3.1 强化学习动力

动机不正确的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对待学习往往是偷工减料、投机取巧、弄虚作假、抄袭他人作业、考试作弊等,对一生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学校有关部门和老师应启发学生对社会需要、社会期望形成正确认识,并创造条件以利于学生自我定向、自我定位,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作为大学生本人更要加强学习心理健康的自我管理。

(1)培养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兴趣是指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过程中,伴随着一定的情感体验的心理倾向。兴趣是引起和维持注意的一个重要内部因素,是学习过程中一种积极的心理倾向。大学生要想在学习中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就要对自己所学的知识培养浓厚的兴趣,才会心向神往,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是可以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培养的。学习是学生深入而创造性地领会和掌握科学技术,为未来从事某项事业的必要条件,也是智能开发的主要前提。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我认为对一切来说,只有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它远远超过责任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如通过具体事例,从克服困难中唤起好奇心等,从而可以改变由于没兴趣而缺乏学习动力的状况。学习态度是指学生对学习的较为持久的肯定或否定的内在反应倾向,通常可以从学生对待学习的注意状况、情绪倾向与意志状态等方面来加以判定和说明。如喜欢还是厌倦、积极还是消极等情绪情感。学习态度受学习动机的制约,是影响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端正学习态度最根本的是要有正确的学习目标。高尔基曾说过,“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能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在我们确立奋斗目标时,不妨看得高远一点,从而全力以赴。这样的学习才能显示出强有力的动力。

(2)防止学习心理倦怠。造成学习心理倦怠的主要原因是:学习时过分紧张,注意力高度集中;持久的积极思维和记忆;学习的内容单调乏味;缺乏学习的兴趣;在异常的气温、湿度、噪音和光线不足等环境下学习;睡眠不足等。大脑是神经系统中最重要、最核心的部位,是产生心理、意识的器官。人的大脑结构最复杂、功能最显赫,是任何高等动物所不及的。人之所以成为万物之灵,主要受惠于我们高度发达的大脑。那么怎样科学地用脑呢?大脑两半球具有不同功能,左半球与逻辑思维有关,主管智力活动中的计算、语言逻辑、分析、书写及其他类似活动;右半球则与形象思维有关,主管想象、色觉、音乐、韵律、幻想及类似的其他活动。如果长时间地运用一侧大脑半球,就容易产生疲劳。因此,应根据大脑两半球的不同分工而交替使用大脑,就可以延缓疲劳现象的发生。

一是不要用脑过度。连续用脑时间不要太长,不要等到“脑袋麻木”了才停止学习和工作。因为大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大脑兴奋区的代谢过程要逐步加强,血流量和耗氧量都在增加,从而使脑的工作能力逐步提高,如果长时间用脑,消耗过程超过恢复过程,就会产生疲劳。研究发现,大学生用脑过度疲劳,会导致大脑两半球出现非常顽固地慢性充血现象,它不仅使其产生感觉迟钝,动作不协调,思维缓慢,理解力、记忆力减退,还会造成头痛失眠、食欲不振,情感淡漠等,极易引起各种心身疾病。

二是要有规律地用脑。现代科学已经成功地揭示了大脑两半球的秘密。1981年获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的美国著名生理学家罗杰斯佩里通过多年的研究,发现大脑左、右两半球的功能既独立,又完整,高度专门化。他证实,左脑与抽象思维、象征性关系和对细节逻辑分析有关,具有语言、理念、分析、连续和计算能力;而右半球则与形象思维有关,具有想象、色觉、音乐、韵律、识别等方面的能力。如果一个人长时间地运用一侧大脑半球,则相对地容易产生疲劳。因此,应根据大脑两半球的不同分工,采取动静相依,文理相间的方式,把每日的学习内容,复习科目适当地穿插、交替,使文理各科、听说读写、计算与写作轮换排开。让一部分脑细胞兴奋一段时间后转入抑制状态;使另一部分原来抑制的细胞又兴奋起来,就能防止疲劳,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是注意劳逸结合,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慣。、疲劳就要休息,休息有各种不同的形式。经过一天的学习之后,晚上要按时睡觉,并保证有八小时的睡眠,以便第二天有充沛的精力继续学习。巴甫洛夫称睡眠为大脑的救星。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学习之后,去打球、散步、做课间操等体育锻炼,尽管时间不长,也会收到良好的效果。这是因为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交替进行是一种积极的休息形式,它可以改善血液循环,有利于消除脑的疲劳,调节脑的机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大脑中建立起一个合理的“动力定势”,使脑神经的兴奋与抑制保持平衡。生活规律化、制度化就会在大脑中形成一种自动化的反应系统,形成动力定势,这时大脑的兴奋和抑制就会有规律地进行,而减少脑力和体力的消耗从而有效地学习和工作。因此,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不仅是遵守学校规章制度的要求,而且是防止学习心理倦怠,有效地进行学习活动的需要。

四是克服学习焦虑。出现严重学习焦虑怎么办呢?首先,要充分发挥自我调节的能力,控制焦虑的程度。其次,要努力创造一个班级、宿舍同学间关系和谐的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同学之间互助友爱的关系,都有助于学生心理趋于平衡,形成正常焦虑。再次,激发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是培养正常焦虑的良策。精神病学家布盖尔斯基认为,创造恰当的焦虑水平的方法就是要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因为好奇心就是焦虑的一种隐蔽形式。有了好奇心,相应地会出现一定的紧张,这种紧张包含着愉快色彩,活动效率因此而大大提高。最后,学生要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的能力,确立切合自身实际的学习目标;增强自信和毅力,不怕困难和失败。

五是克服考试应激障碍。出现过度考试焦虑的原因主要是,一些学生把分数看得太重,对以往的考试失败心有余悸;自尊心过强,又缺乏自信,担心因为考试失败而损害了自己的形象、前途,担心自己对考试准备不充分;身体健康欠佳等等。因此预防过度考试焦虑和怯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对考试应有正确的认识。考试只是衡量学习效果的手段之一,考试成绩不能全面反映一个人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更不能决定一个人的前途和命运,所以不必把考试看得过重。其次,认真制订学习与复习计划。平时勤奋学习,及时掌握所学知识,对各科的学习“不欠账”。再次,考试前认真总结复习,熟悉考试要求,做到“心中有数”,考试就自然不会出现异常现象。对考试成绩的期望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不可过高,否则就会给自己造成心理压力,容易出现高焦虑。又次,注意身体健康及营养。考前虽然应认真复习,但不可搞疲劳战术,在百忙中也要注意劳逸结合,保证有充足的睡眠,并且要加强营养以提供足够的能量和热量。这样就可以保证有充沛的精力、清醒的头脑、健康的身体、良好的情绪参加考试。学会自我暗示与放松。如果考试时,由于过度紧张焦虑,以致思维混乱或感到大脑一片空白,手脚发颤,头昏脑胀时,应立即停止答卷,轻闭双眼全身放松,作几次深呼吸,均匀而有节奏;反复地自我暗示:不要着急、我很放松;适当地舒展身体。待情绪平稳时,再审题答题。最后,寻求专业人员帮助。考前若感到难以克服考试焦虑或曾出现过几次怯场现象,应主动寻求心理咨询帮助。咨询员可通过放松训练、自信训练和系统脱敏法等方法来帮助学生摆脱考试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