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1 大学生的不良情绪反应

5.3.1 大学生的不良情绪反应

所谓不良情绪是指持续的消极情绪和过度的情绪反应,例如因不幸事件引起的悲伤、忧郁,持续数周、数月甚至数年都不能消除,或情绪反应过于激烈,都会对身心造成危害,有时即使是愉快的情绪,因反应不适度,也可能成为不良情绪。如范进中举后狂喜致疯,就是众所周知的例子。不良情绪对人的身心健康危害极大,在压抑、紧张、焦虑、恐惧等消极情绪的长期作用下,人体免疫功能下降,容易罹患各种传染性疾病,同时内脏器官尤其是消化系统和心血管系统受到影响,易导致高血压、冠心病、消化道溃疡等疾患。如医学史上记载,列宁格勒被德军围困的岁月里,城中居民因紧张、焦虑、致使高血压和溃疡病的发病率显著增高。大学生中常见的偏头痛、心律失常、胃溃疡等疾病也多和紧张、压抑、焦虑等不良情绪有关。强烈的情绪反应和持久的消极情绪还会影响到神经系统的功能,破坏大脑皮层的兴奋与抑制的平衡,使人的认识范围变窄,分析判断力减弱,失去自制力,严重的甚至会引起精神错乱、行为失常和神经症等。调查表明,大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障碍和疾病大多与持久的消极情绪有关。如神经衰弱的病因,就和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的情绪状态有直接联系。有些大学生还因无法调适、消除不良情绪,长期陷于苦闷、压抑、抑郁等状态中,感到悲观、痛苦,不仅严重地影响了学习和生活,甚至走上自杀的道路酿成悲剧。

大学生的不良情绪有两类表现:一是过度的情绪反应。包括因一些重大的生活事件而引起的情绪反应过于强烈,如狂喜、暴怒、悲痛欲绝等;还包括情绪反应过于迟钝,遇到事情无动于衷,淡漠无情。二是持久性消极情绪。即当引起忧愁、恐惧、愤怒等消极情绪的因素消失后较长时间沉溺在消极状态中不能自拔,如焦虑,抑郁、冷漠、愤怒、嫉妒、压抑等常见的大学生情绪困扰。从表面上看,大学生心理危机的产生似乎是突发的,具有偶然性、不可预期性。相关研究证实,大学生心理危机有特定的产生、发展过程,并且它也有着一定的表征,大学生在心理危机状态下会在情绪、言语、行为等方面有所改变。情绪反应主要包括情绪不稳定、过于紧张焦虑、容易烦躁愤怒、长期情绪低落和抑郁悲观、无聊空虚等;认知反应主要包括学习无法集中注意力、记忆困难、反应力减慢、思维理解出现困难或异常,不能将注意力从危机事件中转移等。行为反应方面包括言行异常、经常旷课或在课堂上睡觉、生活过于散漫没有规律、拒绝帮助、沉默、社交退缩或回避、习惯改变、过度活动等。生理反应包括失眠、多梦、食欲下降或暴饮暴食、容易疲倦、腹泻、头晕、胸闷、心跳加快等。自杀意念包括关注谈论自杀、羡慕自杀成功的人、在社交平台发布自杀的想法、流露绝望、过度自责的想法、买礼物送给好朋友、处理珍贵的物品等。[4]

大学生的不良情绪不仅会引起生理疾病,而且易导致各种心理疾病和障碍,危害极大。首先,不良情绪会引发生理疾病。不良情绪影响内脏器官功能,最明显的是心血管系统和消化系统。比如人在有恐惧或悲哀情绪时,胃粘膜出血,胃酸停止分泌可引起消化不良;在焦虑、愤怒、恐惧时胃粘膜充血,胃酸分泌增多,常导致胃溃疡。据一家医院统计,在500个院求诊的肠胃病人中,因长期情绪不好而致病的高达7.4%。大量研究发现,情绪冲突与高血压有关;情绪急躁、易激动、好与人争斗与冠心病有明显的关系;不良情绪可导致癌症,因为不良情绪长期过度刺激,会导致大脑皮层兴奋与抑制的失调,使机体内分泌功能发生素乱,免疫功能受到抑制,使人体内原有潜伏的恶性细胞激发增生、诱发癌症。大学生中常见的消化性溃疡、紧张性头痛和偏头痛、心律失常、神经性皮炎等都与不良情绪有关。其次,不良情绪导致心理障碍,影响心理健康。强烈的紧张情绪首先影响到神经系统的功能,破坏大脑皮层的兴奋与抑制的平衡,使正常判断能力减弱,失去理智和自制力,甚至有可能使人精神错乱、行为失常。根据调查,大学生中常见的抑郁症、恐惧症、强追症、神经衰弱等,大多与持久的消极情绪密切相关。在大学生自杀的原因中部分是情绪问题引起的,而大多数的自杀念头又产生于抑郁症状态之下。

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CBT)理论认为,个体的反应受到应激源和个人因素的直接或者交互的作用。Holmes和Rahe认为,生活中的重大事件会通过引发对生活方式的再适应,进而影响身心的健康状况。[5]也有研究表明,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如情绪状态也会影响对生活事件的认知。[6]更多研究证明,负性生活事件的发生和个体的心理健康是存在相关关系的。[7]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不良情绪反应多种多样,不良反应的成因具有不确定性。对于同一件事,不同的人会有着截然不同的情绪体验。如同样是竞选班干部落选,有的人痛苦失望、烦躁易怒,有的人心情平静;同样是考试得了六十分,有的同学十分满意、高兴,有的则伤心不已。因此,我们必须坚持具体事物具体分析。下面,列举的是大学生中常见的不良情绪反应。

(1)焦虑。焦虑是一种紧张、害怕、担忧、焦急混合交织的情绪体验,当人们在面临威胁或预料到某种不良后果时,便会产生这种体验。焦虑是人处于应激状态时的正常反应,适度的焦虑可以唤起人的警觉,集中注意力激发斗志,是有利的。例如考试对大学生而言,是一种紧张刺激,因而引起焦虑反应是正常的。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中等程度的焦虑最有利于考生水平和能力的发挥,而过高的焦虑或无焦虑则不利于考生能力的正常发挥。所以说,只有不适当的高焦虑才会影响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对身心健康造成不利影响。被焦虑感困扰的大学生内心感到紧张、着急、惶恐害怕、心烦意乱,注意力难以集中,思维迟钝、记忆力减弱,同时常常伴有头痛、心律不齐、失眠、食欲不振及胃肠不适等身体反应。引发大学生产生焦虑情绪并深受其困扰的原因主要来自社会、学校和个人三方面:①社会因素。现代社会正处在变革期,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竞争日趋激烈、信息量急剧膨胀,人们的思想、观念、心理和行为受到巨大冲击,大学生也不例外,加之人生观尚未稳固形成、心理发展尚未完全成熟、前途未定,因而更容易产生困惑迷惘、紧张、焦虑和无所适从。此外,社会上的不正之风也对大学生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一些大学生担心“毕业即失业”,十分焦虑。②学校的因素。教育体制的改革使“60分万岁”成为历史,现在的考试成绩往往与大学生的深造、就业等紧紧联系。面对激烈的竞争、繁重的学习任务、门类众多的考试,许多大学生感到紧张、担忧、焦急。一些大学生还因害怕考试失败影响自尊或前途,担心准备不足、对成绩过分看重等原因,形成考试焦虑,在考试前忧虑紧张,在考试中怯场,甚至平时也陷入焦虑感中无法自拔。另外在人际交往和性心理生理方面的错误认识,也是大学生陷入焦虑困扰的重要原因。③个性因素。研究表明,具有谨小慎微、优柔寡断、依赖性强,对困难过分估计、常自怨自责等个性特征的大学生更易产生焦虑感。

(2)易怒。愤怒是由于自我评价偏高,鲁莽、冲动性强的大学生也容易发怒。

(3)压抑。压抑是当情绪和情感被过分克制约束,不能适度表达和宣泄时所产生的内心体验,它混合着不满、苦闷、烦恼、空虚困惑、寂寞等诸种情绪。有的时候,人们知道自己在压抑什么,但更多的时候常常感到一种压抑感,却不知压抑来自何方,更不知如何消除压抑。处在压抑苦闷状态中的大学生常常精神萎靡不振,缺少青年人应有的朝气和活力、对生活失去广泛兴趣,不愿主动与人交往,感觉迟钝容易疲劳,不满和牢骚多。长期严重的压抑会诱发高血压、冠心病、消化道溃疡等疾病,极易导致心理障碍。青年大学生思想活跃、兴趣广泛、精力充沛,无不渴望体验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但现实中的生活却是繁重的课程、激烈的竞争、沉重的考试压力和单调枯燥的业余生活,大学生丰富的文化生活需要得不到满足,感到乏味压抑。大学生在自身心理、生理和社会性发展中的矛盾性特点,也是他们易产生苦闷压抑情绪的重要原因,例如,一方面他们强烈地希望与人交往,得到理解和友谊,体验爱情的甜蜜,另一方面由于自我评价不当、认识错误、缺乏交往能力等原因,使得他们在交往中畏缩不前甚至自闭自锁,感情无处寄托,体验到郁闷、痛苦、压抑,又如因性欲望、性冲动被社会规范约束而产生的压抑感等。此外,大学生受不良社会风气和现象的冲击而产生的困惑、迷惘,以及个性上的缺陷,如固执、刻板、退缩、过分敏感等,都易使其产生情绪困扰,若不及时调适、宣泄,长期累积便会形成压抑。

(4)抑郁。抑郁是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低落消沉的情绪体验,处于抑郁状态中的大学生,看到的一切仿佛都笼罩着一层暗淡的灰色,对什么事都提不起兴趣,常常感到精力不足、注意力难集中、思维迟钝,同时伴有痛苦、羞愧、自怨自责、悲伤忧郁的情绪体验,自我评价偏低,对前途悲观失望。长期处在抑郁情绪状态,会使大学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受到极大影响。情绪抑郁消沉的大学生往往对学习、交往和活动失去热情和动力,体验不到生活的乐趣,学习效率大大降低,由于自我估价偏低,常常自怨、自责,认为自己无能无用,愧对父母师友,对生活失去信心,甚至产生自杀的念头和行为。持久的严重抑郁情绪还可能导致抑郁性神经症、肿瘤、胃溃疡、结肠炎等多种身心疾病。由于大学生心理和社会性发展的不成熟,在遇到挫折时、往往难以接受,认为是不该发生偏又落到自己头上的事,在对社会、他人和自我进行评价时,容易片面化、极端化,如把生活看成非黑即白、非好即坏,且多看其消极、黑暗面,因而极易陷入悲观沮丧情绪低落的抑郁状态中。遭受重大不幸事件和灾难,如亲人亡故、罹患重病、家境贫困、负担过重,以及长期努力却不能得到相应回报,也是导致抑郁情绪的原因。此外,性格内向、敏感多疑、依赖性强、易悲观的大学生相较其他同学更易陷入抑郁情绪。

(5)冷漠。冷漠是一种对外界刺激漠不关心、冷淡、退让的消极情绪体验。处在青年期的大学生正是感情丰富、兴趣广泛、情感体验深刻强烈的时期,但有些大学生的表现却与这一特点明显不符合,他们对学习应付了事、缺乏兴趣,对成绩高低也不甚在意,对集体和同学态度冷淡,大多独来独往,十分孤僻,整天昏昏欲睡,仿佛对一切都无动于衷。冷漠状态对大学生的身心危害极大,它往往是个体压抑内心愤怒情绪的一种表现,他们表面冷漠,内心却倍受痛苦、孤独、寂寞和不满、愤恨的煎熬,有强烈的压抑感,由于没有宣泄途径,巨大的心理能量无法释放,便会破坏心理平衡,导致各种疾病和心理障碍。冷漠是个体受到挫折后的一种消极的情绪反应,它通常在个体不堪承受挫折压力,攻击行为无效或无法实施,又看不到改变境遇的可能时产生;长期反复遭受同一挫折却又无力改变,即长期的努力得不到相应回报时,也会用退让、遇避、冷淡的方式进行自我保护,产生冷漠反应。家庭环境也是影响大学生情绪与情感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从小缺乏父母的关心爱护、与家人关系冷淡疏远,家庭矛盾尖锐、气氛紧张等因素也易阻碍大学生情绪与情感的良好发展,产生冷漠情绪。另外,性格内向、固执,心胸狭隘,思维方式片面的大学生更易在挫折打击下产生冷漠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