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4 神经衰弱
神经衰弱(Neurasthenia)是一种最常见的神经症,可在一次传染病或消耗性衰竭以后或同时发生,也可在持续性情绪紊乱以后发生。此病为精神科和内科门诊的常见病,患者多为青壮年,绝大多数病例发病于16~40岁之间,男女两性无明显差别,脑力劳动者居多,在青年学生中更是常见。此病多是由于某些长期存在的精神因素引起脑机能活动过度紧张而产生的神经精神活动能力的减弱。本病大多缓慢开始,起初程度较轻,病情反复波动,以后症状逐渐增多、加重,且较固定而持久。有的患者病程可迁延很久,长达几年或数十年。如果经过积极、及时的治疗,消除病因,且患者又能正确对待疾病,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疾病可以缓解或治愈,预后一般良好。
神经衰弱的症状表现是比较复杂的,归纳起来可有以下几方面:(1)兴奋性增高。在疾病早期,可表现为感情的控制能力降低,容易因一点小事而引起强烈的情绪反应。患者易激动、易激惹、好伤感,甚至易笑易哭、烦躁不安。感觉过敏,不仅表现为对机体内的感觉过敏,如感到头部的血管搏动、心脏跳动、胃肠蠕动或全身酸软等,而且表现为对外界刺激的过敏,如怕光、怕声、尤其怕嘈杂的环境,此外常有头部持续性钝痛及头晕脑胀等。睡眠障碍常表现为或入睡困难,或睡眠浅、多梦、易惊醒或早醒等。(2)衰竭性增强。注意力涣散,特别是随意注意减弱。由于注意力不能集中,记忆力也明显减退,对于刚记忆过的特别是数字、名字、地点以及刚放置的东西等转瞬即忘。脑力和体力均易疲劳,工作不能持久,学习和工作效率明显降低。精神萎靡、嗜睡但醒后仍不解乏。情绪容易波动,容易忧伤沮丧,情感反应强烈但不持久。(3)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在心血管机能方面表现为心悸、心慌,心跳、皮肤潮热多汗或手脚发凉等;在呼吸机能方面表现为出气不舒畅、胸闷、气憋等;在胃肠机能方面表现为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胀、腹泻或便秘;在泌尿生殖功能方面表现为尿频、月经失调,遗精、早泄、阳痿等。(4)疑病。患者对疾病的性质往往缺乏认识而产生一些疑病症状,如因肠胃功能失调而疑有肠胃癌,因头疼头晕而怀疑脑里长瘤,因经常失眠、记忆力减退而害怕发展成傻子或精神失常等。上述症状并不是每个患者都有。有些人只表现出其中一部分症状,且在程度上亦有所不同。
神经衰弱病易发生在性格不开朗、心胸狭窄、敏感、多疑、急躁和过分主观的人中。长期持续过度紧张的脑力劳动,工作生活环境不良,精神创伤或负性情绪体验以及躯体性疾病等因素的相互影响和共同作用,成为本病的病因。凡是引起高级神经活动过度紧张的各种因素,均可成为本病的病因。大多数人认为精神因素是导致神经衰弱的最重要的因素。凡是能引起持续的紧张心情和长期的心理冲突的一些因素,如亲人亡故、学习负担过重、工作不顺心、人际交往关系不和谐等,使神经活动强烈而持久地处于紧张状态,超过了神经系统张力所能忍受的限度,即可发生神经衰弱。由于脑力劳动的过分紧张繁重并伴有情绪的持续紧张,或者工作组织安排不当,忙乱而无秩序,缺乏劳逸结合以及经常改变生活与睡眠规律,从而引起大脑机能活动的过度紧张,也可能导致神经衰弱。在疾病的发展过程当中,一方面原发性病因在持续地起作用;另一方面由于患者对疾病本质缺乏正确认识,而对疾病所引起的各种心理和生理的异常反应,存在着疑病倾向和紧张焦虑情绪。这两种因素的结合使患者忧心忡忡,思想负担沉重,进而更加重了原有的高级神经活动的过度紧张,这些加重疾病的继发因素就可能与原有的因素共同形成“恶性循环”,使症状持续下去,或反复波动而迁延不愈。但是,在同样的精神因素的影响下,有的人发病,有的人却不发病。这显然是与人的人格特点和心理认知有关。巴甫洛夫学派的观点认为本病的生理变化主要是内抑制过程的弱化。因为内抑制无论从种族发展来说,还是从个体发展来说,都是出现最晚、最脆弱而最易遭到破坏的。由于内抑制的弱化,兴奋过程受累而使大脑的兴奋与抑制过程产生不协调、不稳定,即易兴奋又易衰竭的状态。同时由于皮质机能弱化而对皮下植物神经中枢的控制相对削弱,从而引起植物神经系统机能的失调。
对神经衰弱的治疗,主要是采用各种形式的心理治疗方法,同时以药物或理疗作为辅助手段。一方面重新调整患者由于某种精神紧张因素所造成的大脑机能失调的状况;另一方面帮助患者消除病因和可能继续使疾病恶化的各种因素,树立治愈疾病的信心,解除对疾病的疑虑,打破由此而发生的“恶性循环”。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末提出的“综合快速疗法”(又称慢病快治),便是以心理治疗为主结合药物和理疗的综合治疗方法。这对治疗神经衰弱有特别明显的效果。其基本方法是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帮助患者认识疾病的性质、疾病发生的原因和规律,解除患者对神经衰弱症状所造成的疑病心理、忧虑和痛苦体验以及与此有关的各种消极情绪。端正患者对疾病的不正确认识和错误态度,确立治愈疾病的信心和积极乐观的情绪状态。同时合理安排好自己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并积极主动配合医务人员采取各种措施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