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2 学习心理焦虑
焦虑是一种负性情绪反应,是个体对当前或预感的挫折的一种十分复杂的消极情绪状态。包括自尊心的损伤、自信心的丧失、失败感和愧疚感等交织而成的紧张、不安、焦虑、恐惧等情绪状态。学习焦虑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学业水平发挥、考试成绩及综合素质培养均有重要影响,它是造成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过度的内源性学习焦虑及附着于学习活动的外源性焦虑,不仅会导致学生产生多种焦虑倾向,甚至会导致心理异常或心理障碍。但适度的、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内源性学习焦虑,不仅是学生学习活动正常进行所必需的,而且能使学生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取得最优的学习效果和最好的学业成绩。
学习焦虑是指学生由于不能达到预期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的威胁,致使自尊心、自信心受挫,或失败感、内疚感增加而形成的一种紧张不安、带有恐惧的情绪状态。有些学生在家长、亲友、老师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下,为自己确定了过高的学习目标或抱负,虽竭尽努力仍和目标相差甚远,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这时就会出现严重学习焦虑。现代心理学把焦虑分为三种情况:低、中、高焦虑,并且认为适当水平的焦虑,可以增强学习效果,但是若焦虑过度会对学习起不良作用。美国心理学家考克斯(P.N.Cox)的焦虑实验表明,中等焦虑组的学生成绩显著地高于低焦虑组和高焦虑组,高焦虑组最差。研究还证明,高焦虑只有同高能力相结合才能促进学习;高焦虑若与一般能力或低能力相结合则会抑制学习,把焦虑控制在中等程度才有利于一般能力和水平者的学习。所以学生要注意把握好这个度。
学习心理焦虑直接导致考试应激障碍,即考试焦虑。所谓应激,是指人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实际的或认识到的要求与实际的或认识到的满足要求的能力不平衡所引起的心身紧张状态。启动应激过程的客观变化称为应激源。适度的应激是维持心身正常功能的必要条件。强烈而持久的应激可能造成心身功能迅速出现障碍或崩溃。考试是学校检查学生学习情况和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方法之一。对学生来说,通过考试可以检查学习效果和知识掌握的程度。每个大学生都无一例外地要经历许多次大大小小的考试。考试对大学生来说,是一种紧张的刺激,也是学生面临的主要应激源之一。考试对大学生心身健康的影响既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这取决于大学生个体对考试的看法、态度以及对考试成绩的评价。考试应激障碍是大学生学习活动中的一种重要心理障得,主要表现为过度考试焦虑,考试怯场等。
过度考试焦虑是对考试过于紧张,担心自己考试失败有损自尊的高度忧虑的一种负面情绪反应。表现为考前紧张恐惧、心烦意乱、喜怒无常、无精打采;胃肠不适、莫明的腹泻、多汗、尿频、头痛、失眠;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易集中、思维迟钝、学习效率下降等。考试怯场是过度考试焦虑在应考时的反应,是学生在考试中因情绪激动、过度焦虑、恐慌而造成思维和操作困难的一种心理现象。主要表现有:心跳加快、呼吸急促、满脸通红、出汗、头昏、烦躁、恶心、软弱无力、思维迟钝,甚至晕倒等。过度考试焦虑容易分散和阻断注意过程,使注意力不能集中于学习和应试,总是为各种莫虚有的事情担忧。过度考试焦虑会干扰识记和回忆,使该记的没记住,该想的想不起来;还会使思维呆滞凝固,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具体思维能力无法正常发挥,更谈不上创造、联想等。
过度考试焦虑是一种负性情绪反应,它会危及学生的心理健康,特别是在考试之后,若考生仍陷于焦虑中不能自拔,很容易转为慢性焦虑,甚至转为焦虑症。过度考试焦虑会还影响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出现心律不齐、高血压、冠心病等,会使消化系统功能紊乱。若这种状态长期持续,就会导致胃炎、胃溃疡等肠胃疾病。过度考试焦虑还会影响呼吸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功能,诱发支气管哮喘和甲亢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