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3 大学生学习心理健康

8.1.3 大学生学习心理健康

就学习活动本身而言,学习是人和动物与环境保持平衡,维持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条件,也是适应环境的手段。学习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因此,学习对心理健康是非常有益的。然而,对学什么、学多少、怎样学等与学习有关的问题如何把握、如何选择和规划,却会对心理健康带来不同性质、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些影响大体上可分为两类:积极的影响和消极的影响。

(1)大学生学习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首先,学习能够开发大学生的智力和潜能。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潜能,但是这些潜能只有通过学习才能得以表现并进一步得到开发。并且,一个人的智力也是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发展的。心理卫生学认为,一定的智力水平是心理健康的基础,而潜能的开发状况则与心理健康状况直接相关。其次,学习能促进大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和自我概念的发展。古人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学然后知不足,知不足然后能反也。”只有多学习,才能提高理论水平,从而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掌握科学的认知方法;也只有多学习,才能发现自身的不足,才能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和他人,也才能不断根据社会需要进行自我调节。再次,学习能带来心理上的满足,使人体验愉快的情绪。心理卫生专家认为,献身于某些引人入胜的工作,是实现心理健康的基本条件。如奥尔波特倡导实现“成熟个性”就应“专注工作”,“全身心地投入某种工作”;马斯洛提出“自我实现者” 要求“以自身以外的问题为中心”“与一般水平的心理健康者相比,他们的工作更刻苦”;弗兰克尔提出的“自我超越者”是“献身于事业的”。乐于工作的人常常能从工作中找到乐趣,每当完成一项任务,取得一项成绩,就会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尊严,就会有一种自我效能感,就会有一份喜悦和满足。而在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时,若能埋头于工作,就可以实现“注意转移”,使自己忘掉烦恼,从工作成绩中得到安慰。大学生的“工作”就是学习。因此努力学习,善于学习,有助于人的发展与心理健康。

(2)大学生学习对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在学习活动中,需要消耗大量的生理、心理能量。如果学习方式不当,就会事倍功半,影响学习积极性;如果学习内容过多,负荷过重,就会由于压力过大而引起身体不适;如果搞“疲劳战术”,不注意劳逸结合,则会损害身心健康;如果学习环境嘈杂、肮脏,则会使人心烦意乱,效率低下等等。这些伴随学习活动而带来的种种不利因素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3)心理健康状况对学习的影响。一般而言,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学习成绩优于心理不健康者。对于具备一定智力基础的大学生来说,非智力因素比智力因素对学习更具有影响力。非智力因素指的是不直接参与认识活动,即不具有加工、处理信息的功能,而是个体内部的动力系统,它影响人们认识和行为的方式及积极性。这个系统包括需要、动机、情感、兴趣、意志、性格、价值观等因素,它实现着对人的认识活动和行为的驱动、定向、引导、持续、调节和强化等功能。学习活动是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共同参与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非智力因素能够转化为学习动机,成为推动人们进行学习的内在动力。学生选择什么学科作为自己的主攻方面、探索哪一方面的课题,这都和学生的需要、兴趣、情绪、态度、意志、个性特点等心理因素直接有关系。但是学习活动毕竟是艰苦的脑力劳动,长时间的学习也会产生疲倦、松懈、枯燥、乏味等情绪,如果不消除这些不良的心理状态,就不可能推动智力活动的继续深入。这时就需要有顽强的意志、强烈的求知欲、热情、勤奋进取的性格介入。总之,良好的心理健康状况,即正常的智力、健康的情绪、坚强的意志、良好的个性、正确的自我意识、和谐的人际关系、较强的适应能力等等,对大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反之,如果心理健康状况不佳,甚至有心理疾患,则会不同程度地妨碍大学生的学习,抑制大学生潜能的开发,甚至使某些大学生中断学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