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2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

4.1.2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

几乎所有的心理学研究都在证明,在人生长的早期阶段自我认知能力就开始有所表现,但它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的社会生活中通过学习而获得的,自我认知的发生和发展本身也是一个社会化过程。初生婴儿只有一些天生的固定的神经联系,他们的动作和周围环境刺激直接相联系,还不能把自己从环境中分离出来,他们完全在成人照料下生活和成长。随着年龄的增长,在与周围人们的交往中,观察别人的态度,关注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和判断,并把这些印象内化、整合为自己的心理模式。

儿童把自己作为主体从客体中区分出来是个体自我认知发生的标志。在生理的自我意识阶段开始以前的婴儿还不能把自己从环境中区分开来,不知道自己身体各部位是属于自己的。他们对待自己的手指和脚如同玩具,举起手或脚自己观看,吸吮自己的手指就像吸吮自己身体以外的任何东西一样,真所谓“猪八戒啃猪蹄——不知自觉(脚)”。自我认知的形成和发展,是从能够感觉到自己身体和外界事物有区别开始的,是最初的主我与客我的分化。这时,婴儿接触玩具时能觉得它是身外之物,接触手和脚时能觉得是自身的,体会到自己的存在,这只是自我认知的萌芽。

有关研究发现,人对父母的镜中影像比对自己镜中的影像认识要早。8个月的婴儿能关心镜中自己的形象,10个月时能够自己转向自己在镜中的影像,但仍然不认识这是自己的影像。到了l岁7个月看照片时能确认自己,1岁8个月时能区分同伴的照片,2岁在看同伴照片的同时能够说出他的名字。根据这些研究说明,“你”的意识比“我”的意识发生得要早,“我”的意识从出生后的第二年才开始发生。此后,儿童逐渐明显地感到自己和父母或他人的不同,能把自己的东西和其他人相区别,意识到自己独立的空间。在与成人交往过程中,开始模仿父母或年长者的行为和作风,对周围环境对他们的限制或干涉有反抗意识。虽然此时自我认知还处于萌发阶段,但这已经是个体发展过程一个重大的飞跃,这种能力为他们接受环境影响和受教育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

进入幼儿时期,儿童的自我评价能力开始发展。随着知识的增长和对周围事物的关心,母子关系进一步分化,能够把自己的行动对象化,自主性明显提高。在和同伴的交往和比较中,自我概念开始建立起来。个人在认识别人的品质时,就开始形成了对自己评价的能力,从依从性的评价发展到带有独立性的自己评价。最重要的是,这一时期,儿童习得了各种各样的行为准则,如果自己的行为不符合行为准则,就会感到不安。

儿童入学以后,随着交往的扩大和知识的学习,自我认知快速发展。儿童与同伴交往的比重增加了,与教师的关系成为他们生活中最关注的内容。在与同伴的比较和竞争中形成着自己的评价标准,萌发在幼儿身上的自我意识独立性继续增强。到小学三、四年级独立的自我评价有明显的发展,高年级的学生已能通过自我观察进行自我评价。低年级的学生是以具体行为和外部表现评价人,二、三年级的学生虽然仍以具体行为为主,但评价所涉及的内容和范围都有所扩大,在四年级以后开始从外部表现和内心品质来评价自己和他人。当然,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评价能力很肤浅,也不全面,对别人的评价更多地是看别人的缺点。

青春期是人的自我意识发展的最关键的时期,这一时期自我认知发展速度是惊人的,是依据自我反思发现自我的时期。特别是随着第二性征出现和快速成熟,自我意识也在急剧变化。这个时期最明显的特点是关心自己身体特征和容貌,强烈关注周围的人对自己如何评价。对自己的信赖度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上升,对教师的信赖度则随年龄增长而下降。儿童逐渐从对父母的依赖关系中脱离开,开始形成独立的思想和价值判断标准,进入“心理断乳期”,开始“第二反抗期”。在心理上的急于独立倾向,使他们陷入新的欲求的产生而又不能得到满足的冲突中。一方面他们急于想把自主、独立变成志向,总觉得对父母的依从是一种压力和束缚,常有反抗的表示。但这一时期的青年,无论在经济上,还是在精神上或情绪上,都不能摆脱对父母的依赖。由于青年身心各种能力的显著发展,父母又不能完全满足他们内心世界的欲求,因此在同代人中选择知心朋友作为精神上的依托。当他们和父母发生意见分歧时,他们往往觉得同龄人或朋友更了解自己,更愿意听取他们的意见。

青年期是一个发展过程,在初中、高中、大学阶段,随着年龄发展,自我认知水平显著提高。进入高中后期和大学阶段,生活和学习等方面更富有独立性和计划性,自我认知的内容越来越丰富。能够从理性出发,进行自我分析,自我批判,自我否定,做任何事都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计划性,有自己规定的行为准则,有强烈的讨论自己思想和确定自己理念的欲望。但是,青年情绪情感发展迅速,常常情绪冲动,自我认知活动容易情绪化。应该说,大学毕业阶段,青年的自我认知水平已经成熟起来,但缺乏实际生活经验,理想和现实的关系还存在很多冲突,很难给自己做出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和人生定位。他们缺乏的是社会生活的历练,一旦他们走入社会,社会经验丰富起来,角色意识健全并贴近自己的实际,他们的自我认知可以说真正成熟起来了。

奥尔波特(G. Allport)把统一的自我称为“统我”(Proprium),认为“统我”是人格发展最高阶段的产物,是健康人格的内在组织者和所有内部特性的体现者。他根据“统我”的特征,把自我认知发展划分了八个阶段:0~1岁对躯体的自我认识,1~2岁自我同一感产生,2~3岁自尊感的出现,3~4岁自我扩展意识,4~6岁自我意象形成,6~12岁成为理性的应付者,12~22岁追求统我,成年期实现自我认识和整合。此时,个体实现了自我认识,将前七个阶段的发展统一并综合于一体,从而使自己超越了前七个阶段。[2]

上述研究表明,在个体意识发展过程中,即从幼儿自我意识的萌发到青年的自我意识的确立,一般要经历以下几个转变:从依靠别人(父母、教师等)的评价向独立评价的发展;从评价别人向自觉评价自己发展;从具体行动的评价向对个性品德进行评价的发展;从单纯依靠表面现象或行为的效果向动机与效果相统一进行评价的发展。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多数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是积极的,但也有不少学生需要相关的引导或支持,从而能够更好地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塑造出有利于个人和社会的自我。

伴随着身心的迅速发展,以及社会对其态度和期望的改变,大学生的意识开始由对外部世界的关注转向了自己。“我是谁?”除了姓名这个符号以外,我的内心世界是怎样的,我的能力如何,我在集体中处在一个什么样的地位,我到底能为祖国做些什么,成了他们最愿探究的问题,此期的自我意识经历了多次的分化—矛盾—统一,达到了高一层次的自我同一,可见,在大学时代是自我意识迅猛发展的时代,也是自我意识的初步确立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