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1 大学生的不良性格品质
性格中的不良品质包括偏激、依赖、孤僻、自卑、嫉妒、等,这些不良的人格品质会影响人的心理健康,严重的还会导致疾病,危害社会。
(1)偏激
偏激是指人的意见、主张等过火,多存在于青少年中。偏激是一种不良性格品质,偏激在认识上的表现是看问题绝对,片面性很大,要么就全好,要么就全坏,偏激在情绪上的表现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和一时的心血来潮去论人论事,缺乏理性的态度和客观的标准;偏激在行动上的表现则是莽撞从事,不顾后果。性格和情绪上的偏激,是做人处世的一个不可小觑的缺陷。性格和情绪上的偏激是一种心理疾病。它的产生源于知识上的极端贫乏,见识上的孤陋寡闻,社交上的自我封闭意识,思维上的主观唯心主义等。偏激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认识上的片面性。偏激的人以绝对的、片面的眼光看问题。总是带着有色眼镜,以偏概全,固执己见,钻牛角尖,对善意的规劝和平等商讨一概不听不理。偏激的人怨天尤人,牢骚太盛,成天抱怨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只问别人给他提供了什么,不问他为别人贡献了什么。偏激的人缺少朋友,人们交朋友喜欢“同声相应,意气相投”,都喜欢结交饱学而又谦和的人,老是以为自己比对方高明,开口就梗着脖子和人家抬杠,明明无理也要辩三分,试想,这样的人谁愿和他打交道?比如,有的学生一次考试考好了,就以为自己什么都好,洋洋自得,容易产生骄傲情绪。而一次考试不理想,就消沉到底,一蹶不振,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行了。二是情绪上的冲动性。偏激在情绪上的表现是按照个人的好恶和一时的心血来潮去论人论事,缺乏理性的态度和客观的标准,易受他人的暗示和引诱。如果对某人产生了好感就认为他一切都好,明明知道是错误、是缺点,也不愿意承认。三是行为上的莽撞性。偏激在行动上的表现是莽撞从事,不顾后果。中学生往往认为友谊就是讲义气。当他们的朋友受了别人欺负时,他们往往二话不说,马上就站出来帮朋友打架,把蛮干、鲁莽当英雄行为。大学生在这方面稍好一些。从这几点可看出产生偏激心理的原因有两点:知识经验不足是一个方面。辩证思维的发展尚不成熟,不善于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往往抓住一点就无限地夸大或缩小,自以为看到了事物的全部,极易出现以偏概全的失真判断,导致错误的结论。另一方面是中学生正值青春期,内分泌功能迅速发展,大脑皮层及皮层下中枢的兴奋度常迅速地增强或减弱,从而形成情绪的波动不安,出现偏激认识和冲动行为。
(2)依赖
依赖是一种不良的个性倾向,主要表现为对个人的自理能力缺乏信心,遇事乞求他人帮助,生活上寻求父母的保护和照顾。具有依赖倾向的大学生如果得不到及时纠正,发展下去有可能形成依赖型人格障碍。因此,要充分认识到依赖心理的危害。要纠正平时养成的习惯,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多向独立性强的同学学习,不要什么事情都指望别人,遇到问题要做出属于自己的选择和判断,加强自主性和创造性。学会独立地思考问题,独立的人格要有独立的思维能力。要在生活中树立行动的勇气,恢复自信心。自己能做的事一定要自己做,自己没做过的事要锻炼做,正确地评价自己。同时,要丰富自己的生活内容,培养独立的生活能力。在学校中主动要求担任一些班级工作,以增强主人翁的意识,使我们有机会去面对问题,能够独立地拿主意、想办法,增强自己独立的信心。在家里,自己该干的事要自己去干,不要什么都推给爸爸妈妈。在学校,除了学习好外,要多参加集体活动,学会去帮助他人。
(3)孤僻
孤僻的人一般为内向型的性格,主要表现在不愿与他人接触,待人冷漠。对周围的人常有厌烦、鄙视或戒备的心理。具有这种个性缺陷的人猜疑心较强,容易神经过敏,办事喜欢独来独往,但也免不了为孤独、寂寞和空虚所困扰。因此,孤僻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十分有害。孤僻的人缺乏同学朋友之间的欢乐与友谊,交往需要得不到满足,内心很苦闷、压抑、沮丧,感受不到人世间的温暖,看不到生活的美好,容易消沉、颓废、不合群,缺乏群体的支持,整天提心吊胆地过日子,忧心忡忡,易出现恐怖心理。孤僻的主要表现是不合群,对周围人怀有戒备心理或厌烦情绪,做事喜欢独来独往,疑心较重,好神经过敏。孤僻的学生容易把不良情绪积聚于身,引起严重的心身疾病。孤僻的人,往往是从小缺乏关心和爱,或者在情感上受过重大打击,所以形成了冷眼看世界的特征。在他们眼里,这世界是灰色的,人是自私的、尔虞我诈的,是不可信赖的。所以他们总是与人们保持一定距离,对人们封闭自己心灵的大门。这样,人们很少能够接近他们,也很少能伤害他们。但是,他们会痛苦、悲观。人在本质上,在心理的自然倾向上需要与人交往、互相帮助。但他们却以高度的戒备心理将人际沟通的渠道堵死,与周围世界隔离。一方面使他们很少去主动了解他人,关心他人,另一方面也令他人远离自己,不关心自己。这又进一步印证了他们“世态炎凉”的观念,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孤僻形成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幼年的创伤经历。研究表明,父母离婚是威胁当代儿童精神健康的重要因素。此外,父母的粗暴对待,伙伴欺负、嘲讽等不良刺激,使儿童过早地接受了烦恼忧虑、焦虑不安的不良体验,会使他们产生消极的心境甚至诱发心理疾病。缺乏母爱或过于严厉、粗暴的教育方式,子女得不到家庭的温暖,会变得畏畏缩缩、自卑冷漠,过分敏感、不相信任何人,最终形成孤僻的性格;二是交往中的挫折。由于缺乏必要的社会交际能力和方法,使得他们在人际交往中遭到拒绝或打击,如耻笑、埋怨、训斥,使他们的自主性受到伤害,便把自己封闭起来。越不与人接触,社会交往能力就越得不到锻炼,就越容易形成孤僻的性格。
(4)自卑
自卑属于性格上的缺陷,它是由不适当的自我评价所引起的自我否定、自我拒绝的心态。自卑,即对自己的知识、能力、才华等做出过低的估价,进而否定自我。自卑的人在交往中,虽有良好的愿望,但是总是怕别人的轻视和拒绝,因而对自己没有信心,很想得到别人的肯定,又常常很敏感地把别人的不快归为自己的不当。有自卑感的人往往过分地自尊,为了保护自己,常表现得非常强硬,难以让人接近,在人际交往中变得格格不入。自卑心理源于心理上的一种消极的自我暗示,很多心理学家指出自卑感和本人的智力、受教育程度、所处的社会地位等因素无关,而仅仅是对“自己不如他人”的确信。自卑有多种表现方式,最明显的表现是退缩或过分地争强好胜,这些都妨碍一个人积极而恰如其分地与他人交往。一般来说,自信的人容易与他人相处,他们往往显得乐观、宽容,能客观评价自己和他人,既顾及他人,也不委屈自己。自信的人有安全感,所以有力量抵御交往中的挫折。而自卑的人则容易消极地评价自己和他人,在与人交往过程中,时时会想到:别人会怎样看我?由于自我评价低,对别人的反映也往往做出偏低的认知,容易从他人言行中“发现”于已不利的评价。他们缺少安全感,所以往往一句玩笑话就可能激怒他们;有时虽然表面上一团和气,但心里已是翻江倒海了。有些人为了减少挫折和伤害,尽力避开人群,认为“世上没几个好人”。另一些人则以一副盛气凌人的架势出现,以此掩饰自己自卑脆弱的心理。
(5)嫉妒
嫉妒是由于别人胜过自己而引起抵触的消极的情绪体验。黑格尔曾说,嫉炉是“平庸的情调对于卓越才能的反感”。嫉妒是一种心理缺陷。在日常生活中,嫉妒的存在是很普遍的。英国科学家培根说:“在人类的一切情欲中,嫉妒之情恐怕要算作最顽强、最持久了。”大学生正处在发育和成长之中,这种嫉妒之心也就更多一些。当看到别人比自己强时,心里就酸溜溜的不是滋味,于是就产生一种包含着憎恶与羡慕、愤怒与怨恨、猜嫌与失望、屈辱与虚荣、伤心与悲痛的复杂情感,这种情感就是嫉妒。嫉妒者不能容忍别人超过自己,害怕别人得到自己无法得到的名誉、地位等,在他看来,自己办不到的事别人也不要办成,自己得不到的东西,别人也不要得到。嫉妒是一种忧虑、愤怒和怨恨他人优于自己的复合体验。嫉妒者总把他人在才能、地位、境遇或相貌等方面的优越视为对自己的威胁,因而感到忧虑、愤怒和怨恨,于是往往采用贬低甚至诽谤他人的手段来维护自己的自尊心和虚荣心,以求得心理上的平衡。嫉妒心有严重的危害性,嫉妒常潜藏在个体的内心,嫉妒者总是有意无意地掩盖它,结果使嫉妒者终日处在被揭露的焦灼不安和倍受折磨的痛苦中。被嫉妒心所支配的人,对被嫉妒者的每一次成功,都感到内心不舒服。因此,他们的内心总是处于极度的压抑状态。易嫉妒者总是把自己的心思用于窥探他人的“隐秘”,整天寻找别人的挫折和失败,使自己长时间地处于紧张体验中,无谓地消耗精力,结果造成积愤成疾,严重损害身心健康。在生活中,因嫉妒引起的人际关系疏离、紧张及冲突可谓不胜枚举。几乎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或轻或重体验过嫉妒之情。嫉妒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人们往往通过与他人比较来确定自身的价值。如果别人的价值比重增加,便会觉得自己的价值在下降,这往往是一种痛苦的体验。尤其是所比较对象原来和自己不分上下甚至不如自己时,更觉得难以忍受。这种情绪很容易转化成为对所比较对象的不满和怨恨,在行为上很容易从对立的立场上寻找对方的漏洞、不足,或认为对方所以成功只是由于外部原因,通过诋毁对方达到自我心理上的暂时平衡。即使控制自己不表现出上述行为,但由于一种防御心理作怪,原本轻松而无拘束的交往气氛也会变得紧张起来。维护“自尊”的需要常使人以一种傲慢的、难以接近的面目出现。轻微的嫉妒,使人意识到一种压力,产生一种向超越者学习并赶上超越者的动力,促使人去拼搏、奋进。但严重的嫉妒所导致的更多的是焦虑和敌意,不是奋起直追,而是不相信自己有能力;不是反省自己而是觉得别人想让自己难堪,因而成为个人成长与人际交往中的严重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