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1 职业、就业与择业

10.1.1 职业、就业与择业

(1)职业。职业是个人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劳动。职业在人们的心目中,一般具有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谋生需要。以谋生为目的的劳动是职业劳动。劳动,作为人们谋生的手段是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还比较落后,人们劳动的目的显然难以脱离经济利益。所以职业也经常被戏称为“饭碗”。在政治高压的计划经济时代,劳动的经济利益受到人为的抑制和分离,其结果也是事实上抑制了人们劳动的积极性。随着向市场经济的转轨以及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劳动也逐步恢复了它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本来面目,人们把职业看作是生活所必需的,也以此达到赚钱的目的。二是承担社会义务。人们的职业劳动,不仅为个人谋生,同时也在尽社会义务。因为个人不可能生产出自己所需的一切生活资料,这就需要通过劳动成果的交换,在满足自己需要的同时,也满足其他社会成员的需要,从而起到为他人服务的作用。这是个人职业劳动的客观构成,也是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不过,这种责任感与义务感的强弱,对于不同时期、不同社会以及不同个体会有很大差异。三是寻求个性发展。在人的一生中职业生活占有重要位置,因此职业活动对于人的个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基本上不重视人们的职业意向,劳动者的工作岗位都是由国家计划给定的,大学生分配也是由国家下达硬性的分配指标。改革开放之后,为了搞活经济,促进人才流动,开始注重人们的职业意向,关注职工对岗位的满意程度和能力发挥的程度,人们也开始自觉地寻找适合自己专业特长和兴趣爱好的工作岗位,以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能力。在这一点上,大学生的表现尤为突出。

(2)就业。就业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公民,依法从事某种有报酬或劳动收入的社会活动。从年龄上说,一般年满16周岁的个体就属于就业人口,特殊职业需要18周岁以上,从事一定社会劳动并获取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人员。其中,城镇就业人口是指在城镇地区从事非农业活动的就业人口,包括在国有单位、城镇集体单位、股份合作单位、联营单位、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私营企业、港澳台投资单位、外商投资单位和个体工商户从业的人员。《关于〈劳动法〉若干条文的说明》(劳办发〔1994〕289号)第十条国家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就业条件,扩大就业机会。国家鼓励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在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范围内兴办产业或者拓展经营,增加就业。国家支持劳动者自愿组织起来就业和从事个体经营实现就业。本条第二款指的法律、行政法规有《劳动就业服务企业管理规定》《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条例》《个体工商户管理条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广开门路、搞活经济解决城镇就业问题的若干决定》等。本条第三款中的“组织起来就业”是指通过兴办各种类型的经济组织实现就业。国家对这类经济组织实行在资金、货源、场地、原辅材料、税收等方面给予支持和照顾的政策。

(3)择业。所谓择业,就是择业者根据自己的职业理想和能力,从社会上各种职业中选择其中的一种作为自己从事的职业的过程。所有具备劳动能力的人都要进入社会职业领域选择特定的职业。在职业选择过程中,择业者不仅要考虑到个人的需要、兴趣、能力等因素,还要考虑社会发展的需要。择业心理是个体在择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心理活动及行为表现。[3]对个体而言,择业观是择业心理的最高层次与核心。择业观是择业主体对选择某种社会职业的认识、评价、态度、方法和心理倾向等,它既是择业者职业理想的直接体现,也是择业者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最直接表达。择业观属于择业过程的心理层面,社会的需要程度、职位的地位、经济收入、地理环境、单位性质、工作条件等都是择业者选择职业时要考虑的因素。恩格斯说,“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全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考或凭激情进行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的。”[4]这就是说,人们的社会行为都是受思想观念直接支配、引导的。择业者的择业行为主要是受择业观支配的。面临职业选择的人都有其特定的择业观。正如世界上没有叶片形状、色彩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社会中也不存在择业观完全相同的人。总之,择业观是人们在择业过程中最根本的观点;择业观受世界观的制约,是人们的内心世界在择业过程中的折射与反映;择业观受人生价值观的支配;择业观具有时代性、主体性、选择性、区域性与层次性等特征。

大学生在完成学业以后,必须以普通劳动者的身份进入社会,选择今后所从事的职业,以获取稳定的收入,同时为国家和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这就是大学生的择业。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对选择某种社会职业的认识、评价、态度、方法和心理倾向等就是大学生的择业观。

大学生择业观包含以下内容:第一,大学生择业观的主体是在校大学生,主要是全日制在校本专科学生,不包括成人、自考等社会大学生,也不包括硕士学位以上研究生。在校大学生,不仅指毕业班的学生,还包括所有非毕业班的大学生。第二,大学生择业观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是大学生在读书学习、社会实践、接受教育等活动中逐渐形成并逐渐成熟起来的。第三,大学生择业观的内涵包括择业理想、择业动机、择业标准、择业意义等稳定的根本看法和态度。第四,大学生择业观对大学生择业起到指导思想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