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2 心理学的自我认知理论
在心理学中,有两个英文词都被译作自我,一个是Ego,另一个Self。但是,这两个词无论在其起源、内涵,还是研究领域都有着高度的不同。Ego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指人的个性中从本我(id)分化出来,指导个人适应现实社会生活,使个人行为超越简单快乐原则而遵循现实原则的个性部分。它强调的是个体对自身的主体调控作用,主要针对自己的本能。Self指认识、行动着的主体,表示自我观点或意向。它强调的是个体对自身的评价,主要是指在与他人比较和与他人评价比较中,所形成的对自己的认识与评价。除了弗洛伊德,绝大多数心理学家都是在Self意义上研究自我的。一般认为,自我是个体对自己各个方面的认识和评价,属于人格结构的核心部分。20世纪60年代以来,有关自我问题的研究日益受到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的极大关注,在一部经典的心理学著作之中,就可以看到自我意识、自我概念、自我评价、自我效能、自我控制、学业自我、生理自我等上百个类似的概念。[11]
在科学心理学史上,詹姆斯(W. James)是最早系统研究自我的心理学家。他认为,自我是个体意识中最重要的部分,是我们所有经验的中心。他把自我分为主我(I)和客我(Me)。主我也称纯粹自我,指认识者、思想者,即暂时的、主观的当事者思想。客我也称经验自我,指人们可能经验到的一种对象,是与世界的其他对象共存的、个体经验中有关自身的部分。客我包括物质自我、精神自我和社会自我。物质自我涉及身体、朋友、财产、衣服、家庭等方面的意识,身体是物质自我的核心部分。社会自我涉及个人所属群体、社会地位等方面的意识,来源于他人对个体的承认。精神自我是关于个人的兴趣、能力、信仰等内在精神生活的意识,意味着一个人内心的或主观的存在。社会自我高于物质自我,精神自我又高于社会自我。詹姆斯认为,上述三种客我,都受到主观我的价值判断和评价的影响,产生自我体验,进而形成自我追求,即主我要求客我努力保持自己的优势,以受到社会与他人的尊重与赞赏。在詹姆斯之后,很多人都愿意把自我用一个简单的公式来表达:主我+客我=自我。库利发展了詹姆斯的社会自我概念。他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中,提出“镜中自我”的概念。他认为,一个人的自我观念是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根据他人对自己的反应和评价而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就是一面镜子,通过这面镜子扮演着他人的角色,回过头来看自己。也就是说,一个人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是通过与他人相处从他们对自己的评价中看到自己的形象的。根据库利的看法,自我是一种社会现象,源于各种社会关系。镜中自我实际上是一种社会自我,它包含三个主要成分:对自己在他人眼里的形象的想象,他人对自己所作的评价和判断的自我想象,自己对自己怀有的某种情感。
米德在继承和批判詹姆斯、库利的理论的基础上创立了符号互动自我理论,也提出类似库利“镜中自我”的观点。他认为,自我产生于社会经验,不能把人的有机体和自我混为一谈。人的有机体是生物进化的结果,其神经生理不过是自我出现的一个条件。只有当人的个体成为他自身的客体,自我才会再现。只有在开始把自我作为客体来对待时,人才能成为真正的人。米德对詹姆斯的主我和客我作了进一步的论述,认为主我是行动的我,并给人格以动力性和独特性;客我是社会的我,它依赖角色扮演,反映的是社会的经验,是通过社会互动中概括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后形成的。主我和客我构成了人的统一的自我的两个方面,密切相联,不可分割。米德运用符号交互作用论解释自我,认为符号意义的意识是自我形成的决定性环节,有意义的符号在为人类带来自我意识之时,也为人类社会随之带来了语言成分。正是由于语言这种符号,人类才能充分掌握思想的智能,它首先用于相互交流,后来用于内心思考,使我们成了现在的这个独特物种。
弗洛伊德在他的心理学中阐述了他的自我(Ego)概念,提出了“三我”结构理论,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所组成。本我(ID)指人格中原始的非理性的冲动和本能,如性本能和攻击本能,生本能和死本能。本我没有价值、善恶与道德观,它信奉享乐原则,唯一内容就是力求发泄的本能冲动,而这些冲动便构成了基本的心理能量,即力比多(Libido)。本我由于压抑的缘故,处于人心理中的无意识层,但是抑制不能使之消亡,它总是试图冲破压抑表现自己,因此作为人格中的一个永久存在的成分,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自我指人格中的理智而又现实的部分,它产生于本我,借助压抑和抵抗而与本我的一部分脱节,所以它只是部分处于意识状态,其余的则处于前意识甚至无意识状态。自我按现实原则行事,具有应付外界现实、感受并满足本我需要、接受超我监督的三重功能,调节本我与外界的关系以及本我与超我之间的矛盾。超我从自我发展而来,指人格中的道德部分,代表良心、理想,处于人格最高层。超我遵循至善原则指导自我,限制本我,以便达到自我典范或理想的自我的实现。正是人格中的这一侧面表达了人的性格特点,使人按照价值观念和各自的理想行事。超我规定行为规则,不论本我或外界给自我造成多大的难题,超我要求自我按规则行事,若自我没有按它的要求做,就会处罚自我,产生焦虑,表现出自卑感与自罪感。在弗洛伊德之后,精神分析学派的继承人又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阿德勒(A. Adler)提出创造性自我,认为它是人格中的自由成分,使个体能在可供选择的生活格调和追求目标之间进行选择。它是活动的唯一动机,调动个体的全部力量去追求优越。霍妮(K.Horney)把自我分为真实自我(个人的全部潜能)、理想自我(个人凭空在头脑里设想的形象)和现时的自我(个体此时此地身心存在的总和)三个部分。她指出,自我的功能是根据现实调整行为,取得人与环境,人与人的互动与协调。当代精神分析论的代表,美国精神病学家沙利文(H. Sullivan)认为,自我的发展来自与他人接触时所体验的感受,其最重要部分是与焦虑和安全体验有关的部分,包括与愉快相联系的“好我”,与痛苦和安全受到威胁相联系的“坏我”,以及和难以容忍的焦虑相联系的“非我”或拒绝的自我。
认知心理学家马卡斯(G.Markus)认为,自我应被看作是一种认知结构或图式。自我图式是指影响个体对关于自己信息的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认知结构,是对自我的认知类化,它来源于过去经验,组织并引导着有关自我的信息加工过程。虽然说自我图式是对自我的认知的概括,但并非一个人生活的所有方面都能成为自我图式的一部分。马卡斯把自我区分为实际自我与可能自我。可能自我是指人们认为他们将来可能成为什么,愿意成为什么或害怕成为什么的自我。可能自我不仅有助于组织信息,还具有强大的动机影响,指导和形成当前实际自我的行为,指导我们成为某种东西而不成为其他的东西。
谢夫尔逊(R. Shavelson)等综合了前人的研究成果,从系统论的角度提出了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自我结构模型,来代替过去笼统的自我概念。这一模型将自我分为三层,第一层是一般自我,第二层分为学业自我和非学业自我。第三层具体将学业自我分为数学自我、英语自我、历史自我、科学自我等,将非学业自我分为社会自我、情绪自我、身体自我。在三层次之下,还可以继续具体细分。费茨(W. Fitts)认为在评价个体的自我概念时,不仅要考虑自我概念的多维性,还应考虑个体的总体状况。他把自我概念分成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个体的综合状况,即自我总分与自我批评。第二部分分成两大维度:一是自我概念的结构维度,从认知、情感、行为三方面来分析,分为自我认同、自我满意、自我行动;二是自我概念内容维度,可分为生理自我、道德伦理自我、心理自我、家庭自我、社会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