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3 大学生道德品质的自我教育

9.3.3 大学生道德品质的自我教育

在信息时代条件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必须增强教育者与受众的主体意识,塑造他们的主体人格,使主体与主体之间相互承认、相互尊重,通过精神沟通建立政府与市民的对话系统,实现双向主体之间双向建构、双向整合。只有这样,才能使正确的理想信念深入人心,高举社会主义的旗帜,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15]面对外部环境的改变,作为内部路径的自我教育就显得异常重要。内部途径是指一个人通过给自己提出任务,并主动采取实际行动来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的途径。自我教育是内部途径的主要方式。学生的自我教育是指学生为了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而自觉进行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的活动。

自我教育是一个人在道德修养上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较高,有很强的自我意识,他们要求深入了解自己,关心自己的发展,并且有较强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教育能力。这些是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培养优良品德的极有利条件。同时,大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独立性等突出增强,他们要求改变处于单纯的教育“客体”位置,要求成为教育的主体,对进行自我教育有着强烈的愿望。实践证明,在德育教学中的“双主体结构教学”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大学生的心理需要要求进行自我教育。由于大学生意识转向自我本身的心理活动,在他们心中出现了“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而两者往往又是矛盾的,他们渴望改进“现实自我”,追求“理想自我”,进行自我教育。一个人品德的形成,在于把客观的社会道德规范转化为自己的需要与稳定的行为表现。从大学生品德形成规律和学校德育的过程看,外界的灌输和教育是必要的。但是对教育效果起决定性作用的,却不是灌输而是教育之后的环节,即被教育者根据自己的需要有选择地接受社会道德的要求,“内化”为个体的品德意识,再“外化”为个体的道德行为。这种“内化”和“外化”是任何人无法替代的心理过程,自我教育在促进大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中,是必不可少的。

大学生自我教育贯穿于品德形成的全过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自我教育:(1)知识的准备。知识是认识水平提高的基础。只有从理论上掌握道德知识,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才可能使大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平上升到道德理想的层次,大学生已基本掌握了较多的道德知识,但品德心理修养的知识准备除以道德知识为主外,还包括心理学、社会学等多方面的知识,所以大学生在上好德育课外,还要自学或选修其他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2)自我教育的意识和目标的确定。在充分认识、加强品德心理修养的意义的基础上,产生自觉进行品德修养的愿望,大学生应全面了解自己在道德方面的优缺点,针对自己的不足,制定自我教育的计划。(3)激励意志,保证自我教育目标的实现。激励意志的手段有:针对性激励,这是教育者有意识地激励学生自我教育的动机。要针对大学生的“兴奋点”加强正激励。这里所讲的“兴奋点”指发自学生本身的正当的欲望和追求。自我教育并不否定教师的指导作用,教育者发出的教育信号,如能针对学生的兴奋点,就能引起受教育者的积极响应,提高道德意志,促进自我教育目标的实现。体验性激励,即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以亲身的体验提高品德心理修养的自觉性,促进自我教育能力的完善。反馈激励,让大学生了解客观外界对其道德行为的评价,就会产生激励作用。好的客观评价,起到正激励作用,学生会巩固和加强这种行为;评价不好,起负激励作用,学生会改变自己的行为,这有利于自我教育目标的实现。(4)自觉进行道德实践。良好品德形成的最根本目的是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而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过程是一个行为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没有一定数量的道德实践是不可能形成道德行为习惯的。因此,有意识的、自觉的道德实践是极其重要的,它是培养良好品德的必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