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1 大学生挫折心理产生的一般条件

7.1.1 大学生挫折心理产生的一般条件

个人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动机性行为会有不同的结果:一是无须特别努力即可达到目标,需要很容易得到满足;二是遇到干扰和障碍,但经过努力或采取某种方法仍可达到目标;三是遇到了干扰和障碍使目标不能达到,需要不能满足,因而产生种种不安、焦虑情绪。在心理学上,把个人遇到的第三种情况称为挫折。

挫折产生应具备下列五个条件:(1)有行动动机和明确的行动目标。例如,大学生为取得奖学金,争取各门功课的好成绩,或者刻苦学习,争取考上研究生。(2)有满足动机和达到目标的手段或行动。例如,大学生通过刻苦学习,排除其他干扰和影响,争取达到优良成绩。(3)有挫折的情境发生。如果动机和目标能顺利获得满足或实现,就无所谓挫折。如果在实际生活中,虽然实现目标过程中受到阻碍,但通过改变行为,绕过阻碍达到目标,或阻碍虽不能克服但能及时改变目标与行动方向,也不会产生挫折情况。只有在实现目标的道路上遇到阻碍而又不能克服与超越时,才构成挫折情境。例如,某大学生要求自己必须考上研究生,但却未考上,这样就形成了他的挫折情境。如果这个大学生仅把考研究生作为一种尝试,即使没有考上,也不构成挫折情境。(4)人们在实现目标的行为受到阻碍时产生挫折,行为主体必须对此有知觉。如果客观阻碍存在,但人们主观上并无知觉,就不会构成挫折情境。(5)人们必须有对挫折的知觉与体验而产生的紧张状态和情绪反应。具体来说,行为主体在受挫后往往有焦虑、失眠、恐惧、愤怒、自悲、自疑、往坏处想,甚至有“快要发疯”等消极的紧张情绪体验。

一般而言,挫折有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是挫折情境,指阻碍目标实现的种种主客观因素。其二是挫折反应,指由某种阻碍和干扰致使需要不能满足而产生的愤怒、恐惧、不安等情绪反应。个体在受到挫折时,挫折情境和挫折反应总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大学生生活在大学中,被称为天之骄子、时代的宠儿,他们都有自己的雄心壮志。但是,“人生逆境十之八九”,无法心想事成、事事如意。在实际生活中,成功会使他们欢欣鼓舞;失败会使他们悲观失望、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