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大学生个性心理健康与自我管理
2025年08月10日
第6章 大学生个性心理健康与自我管理
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个性是个体身上最具色彩的闪光点,是一个人在其兴趣、爱好、气质、能力与天资、性格等方面区别于他人的稳定的、独特的、整体的特征。[1]个性心理健康一般指的是人格心理健康,是心理健康的核心。个性心理健康的人都能够善待自己,善待他人,适应环境,情绪正常,人格和谐;能够深切领悟人生冲突的严峻性和不可回避性,也能深刻体察人性的善恶;能够自由、适度地表达、展现自己个性的人,并且和环境和谐地相处;善于不断地学习,利用各种资源,不断地充实自己;会享受美好人生,同时也明白知足常乐的道理。他们不会去钻牛角尖,而是善于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相关研究普遍认为,当代大学生智商高,独立、要强,乐于表达自己,眼光敏锐,善于创新挑战。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大学生不能形成全面完善的人格特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也急需提高。党和国家也十分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要求各高校逐步成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专门负责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2015年4月21日,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提出推动建立健全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风格、符合中国文化心理和中国学生特点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