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1 大学生情绪情感的两极性

5.2.1 大学生情绪情感的两极性

大学时期是人生面临多种选择的时期,学习、交友、恋爱等人生大事基本在这一阶段完成。社会、家庭、学校及生活事件,都会对大学生的情绪产生影响。尽管大学生的认识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对自己的情绪已有了一定的控制能力,情绪亦趋于稳定,但同成年人相比,大学生相对敏感,情绪带有明显的波动性,一句善意的话语,一个感人的故事,一支动听的歌曲,一首情理交融的诗歌,都可以致使青年情绪发生骤然变化。特别是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的变迁、体制的变革,新与旧价值观的更替,种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更容易使大学生产生困惑和迷茫,产生情绪的困扰与波动。同时,由于大学生正处于情绪表现的“动荡”时期,自我认知、生涯发展及心理发展还未成熟等原因,他们的情绪起伏较大,带有明显的两极化特征:胜利时得意忘形,受挫折时垂头丧气;喜欢时花草皆笑,悲伤时草木流泪,情绪的反应摇摆不定、跌宕起伏。有人对大学生进行调查,发现70%的人情绪都是经常两极波动的,也就是像波动曲线一样,忽高忽低,忽愉快忽愁闷。

情绪、情感的两极性是指情绪与情感不论从哪个角度来分析,都存在两个对立的方面,其基本表现形式有肯定与否定、积极与消极、紧张与轻松、强与弱等。在一定的条件下,相反两极的情感可以相互转化。大学生的生理发展已经成熟,由于性成熟和性激素分泌旺盛,使大脑皮层和皮层下中枢之间出现暂时的不平衡,易产生情绪波动。另外,从人体生物节律来看,人的体力、情绪和智力都有周期性的变化,处在高潮期时,人感到体力充沛、心情愉快、思维敏捷;处在低潮期时则正好相反,人会觉得疲劳乏力、心情沮丧、思维迟钝,也呈波动的特点。两极性是指大学生的情绪容易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摇摆不定。情绪的两极性表现在紧张与轻松、激动与安静、肯定与否定、从弱到强等状态。情绪两极性的心理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由于大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还不稳定,还缺乏完整的把握,因而在思维方式上往往轻易地加以绝对的肯定或否定,容易走向极端。二是大学生的内在需要日益增长并不断变化,与现实满足需要的可能性之间存在一定矛盾。三是大学生理想与现实的不一致引起的矛盾和波动。

大学生情绪的冲动性常常与爆发性相连。大学生的自制力较弱,一旦出现某种外部强烈的刺激,情绪便会突然爆发,借助于冲动的力量驱使,以至于在语言、神态及动作等方面失去理智的控制,忘却了其它任何事物的存在,极易产生破坏性的行为和后果。心理学家霍尔认为青年期处于“蒙昧时代”向“文明时代”演化的过渡期,其特点是动摇的、起伏的,他把这一时期称为“狂风暴雨”时期。由于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的提高,大学生对自己的情绪能够有所控制,但由于他们兴趣广泛,对外界事物较为敏感,加之年青气盛和从众心理,因而在许多情况下,其情绪易被激发,犹如急风暴雨不计后果,带有很大的冲动性。他们往往对符合自己信念、观点和理想的事件或行为迅速发生热烈的情绪;对于不符合自己信念、观点和理想的事件或行为,则迅速出现否定情绪。个别的有时甚至会盲目的狂热,而一旦遇到挫折或失败又会灰心丧气,情绪来的快,平息也快。

研究发现,“一般情况下,大学生出现强烈的心理反应之后,不仅心理状态会受到严重的影响,同时,其思维判断能力也同样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干扰,出现痛苦感、记忆力下降等症状,并伴随出现行为失常和意志力减退等多种问题。出现强烈心理反应之后,大学生将会出现较强的痛苦感,并且心理状态急剧恶化,甚至会产生轻生的念头,其社会功能的实现也难以为继”。[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