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2 理性对待挫折
在正确认识挫折的基础上,大学生需要采取科学、理智的方式正确对待挫折。
(1)避免挫折后的不良行为
一要避免愤怒生气。美国生理学家爱尔马为了研究心理状态对人的健康的影响,设计了一个很简单的实验:把一支支玻璃试管插在有冰有水的容器里(此时容器中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正好是0℃),然后收集人们在不同情绪状况下呼出的“气水”。当一个人心平气和时,他呼出的气变成了水后是澄清透明、无杂无色的;悲痛时水中有白色沉淀;悔恨时有蛋白色沉淀:生气时有紫色沉淀。爱尔马把人生气时呼出的“生气水”注射在大白鼠身上,几分钟后,大白鼠便死了。由此爱尔马分析:人生气(10分钟)会耗费人体精力,其程度不亚于参加一次300米的赛跑;生气时的生理反应十分剧烈,分泌物比任何情绪时都复杂,都更具毒性。因此,动辄生气的人很难健康。大学生受挫后发生的“怒发冲冠”,不论对大学生个体身心健康,还是对社会,都是极为不利的。应当尽可能冷静,以具有高等教育素养的大学生的理智加以正确对待。二要避免自暴自弃。大学生受挫后常常表现出消极的自暴自弃的行为,直接影响大学生正常学习与生活。大学生在遭受挫折时,要懂得最大的罪过莫过于自暴自弃,也不要忘了培根的人生哲理:“灰心生失望,失望生动摇,动摇生失败。”大学生遇到困难和挫折,应该以青年的朝气和勇气,以积极的方式,克服困难,战胜挫折。三要避免借酒消愁。大学生受挫后借酒消愁的情况在高校时有发生。对此,大学生应当了解,大量饮酒会造成神经系统和肝脏的全面损害,影响大学生身体健康;同时还要认识到酒并不能真正消愁,只是对自己大脑产生一时的麻醉作用,其结果只能是“举杯消愁愁更愁”。此外,饮酒还会引发诸如打架斗殴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2)掌握正确方法与途径
一是要树立奋斗目标。人区别于动物的最大特点是人的一切活动都是与社会发展相联系的,是有目的的有意识的活动。并且人一旦树立自己的目标以后,就会产生一种积极的愿为之努力的动力,激励他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积极进取。大学生是国家培养的人才,并寄以无限的希望。大学生应当把社会、国家的希望与自己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树立为国为民作贡献的目标。有了明确的学习与生活目标,就会调动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与潜力,克服一切困难,直到获得成功。二是要正确归因。美国心理学家韦纳(B·Weiner)对人们失败的归因进行了研究。认为一般情况下,失败由客观因素(包括任务难度和机遇)和主观因素(人的能力与努力)造成。人们把失败归因于何种因素,对以后的活动、积极性有很大影响:把失败归因于主观因素,会使人感到内疚和无助;把失败归因于客观因素,会产生气愤与敌意。大学生应正确分析自己的成败归因模式,特别要注意避免韦纳指出的两种错误的归因模式。应当冷静、客观地分析自己失败的原因,找出造成挫折的真实原因,对挫折做出客观准确、符合实际的归因,从而有效战胜挫折。三是要善于灵活应变与情绪转移。大学生遭受挫折以后情绪往往处于不安焦虑之中。善于灵活应变,及时理智地转移目标和情绪,对克服挫折感相当重要。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遭受失败时,要善于转变近期目标,及时改变行动的方向,就有可能摆脱挫折情境与挫折感。
(3)增强挫折容忍力
挫折容忍力是指个人遭受打击后免于行为失常的能力,即个人承受环境打击或经得起挫折的能力。对挫折情境有正确认识对挫折作客观评价的大学生,往往比那些对挫折判断有误、认识偏颇的大学生更能把握挫折。挫折容忍力是大学生个体在后天生活过程中为适应环境而习得的能力之一,它和其他心理品质一样可以经过学习和锻炼而获得提高。生活中经历过人生坎坷的大学生比一帆风顺的大学生更能适应环境,直面挫折。初涉社会、生活道路比较平坦的大学生的挫折反应往往十分强烈,应对挫折的能力亦差。高校是一个竞争相当激烈的场所,大学生进入高校后,一些大学生往往在各方面,特别在学习上给自己提出了非常具体而又很高的要求,一些大学生经过奋斗达到目标,成为佼佼者。但也有相当多大学生因种种原因而达不到目标,他们由于对目标期望水平过高,在达不到目标时的挫折感因而也就越大。挫折容忍力低的人遇到轻微的挫折,就消极悲观、颓废沮丧、一蹶不振,甚至人格趋于分裂而形成行为失常或心理疾病。挫折容忍力高的人,能忍受重大的挫折,就是大难临头、几起几落,也能坚韧不拔、百折不挠,保持人格的统一和心理的平衡。大学生个体表现出来的挫折容忍力高低差异很大,甚至同一大学生在不同时候、不同情况下表现出来的挫折容忍力情况也有不同。大学生中被挫折打得措手不及的人,往往是那些过去一直很顺利,对挫折毫无心理准备的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