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3 大学生个性心理自我管理的方法
古今中外,真正杰出的人物并不多。但家庭、社会希望大学生能成为杰出人物,大学生自己也应该充满信心,争取成为具有良好个性的栋梁之材。因此,大学生应该借鉴吸收心理学改造个性的方法,结合中国传统的慎独、反省、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积极接受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化,使自己的智力因素发达,素质能力优良,成为一个具有良好个性的人。
(1)依靠自己。大学生应该树立通过自己努力获得成功的信念,同时,学校、社会也应该为塑造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共同努力。尤其是高校,在制定学校的管理措施时,要考虑到哪些措施会对学生个性的发展有利。大众传播、媒介传播的内容,应该积极、健康,应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如果世风日下,大学生的品行即使在校内是好的,但一接触社会,也会被不良风气同化。班集体、学生社团都应该提倡团结友爱、奋发向上的精神。教学内容既要考虑到与传统的衔接,社会的需要,更要考虑有益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学方式应灵活多样,不应死板教条。学校应该多宣传有成就的校友,增强大学生的自信心、荣誉感。学生家庭一方面在经济上、情感上对学生关心和支持,另一方面要教育学生增强独立观念。
(2)培养自我接受的态度。有些大学生不能接受自己,并采取各种方法避免认识自己。首先,他们不和别人来往。不与别人结交,不但看不到别人对自己的反应,而且不愿意看到别人的成功,因为别人的成功会使自己感到渺小。其次,他们没有勇气接受失败,没有把握时不愿参加竞赛。最后,他们也会把不满和自责的态度投到别人和外界事物上去,把“我不喜欢自己”或“我讨厌自己”等心理转变成“别人不喜欢我”或“别人讨厌我”。不能自我接受的人容易造成性格异常。了解自我是接受自我的前提。一般认为,了解自己好像是不成问题的,事实上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解自己的生理状况是容易的,但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和性格特点就不那么简单了。了解自己比较难,喜欢自己就更难。有些人不满意自己,自卑感强。有些人则觉得怀才不遇,因而愤世嫉俗,甚至狂妄自大。这些都是不喜欢自己的表现。个人的容貌生理缺陷、家庭背景等是无力改变的,了解自己而又不喜欢自己,必然导致焦虑和痛苦。只有承认现实,悦纳自己,才能心安理得,保持良好的心态。
(3)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良好的情绪是维护健康性格的灵丹妙药。性格正常的人遇到愉快的事就会高兴,遇到不称心的事就会烦恼。高兴或烦恼都是正常情绪的表现,但情绪过度就是有害的。狂喜、暴怒、绝望等都属于情绪过度。在生活中,由于情绪过度而死亡的事情也常出现。青年人容易爆发激情,激情行为往往带有冲动性。减少情绪的冲动,应该在加强修养上下功夫,逐渐学会控制情绪。控制情绪不等于压抑情绪,年轻的大学生们不必处处“喜怒不形于色”,情绪应该有适当的表现。
(4)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人的许多个性特点都是从与他人的关系中发展起来的。这些关系中的大多数是良好的,但也有一些是不好的。别人遇到苦恼的事,你会感到同情吗?对那些你不喜欢的人,你也会有同情之心吗?要学会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同别人建立良好的关系。不要让别人对你期望太多,你也不要对别人期望过多。融洽的人际关系使人乐观、开朗和进步。众所周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来都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爱和尊重,需要友谊,需要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为社会做出贡献。大学生有自己的个性和独特的行为方式,他们尊重自己的立场,坚持自己的原则,保持自己性格的完整性。但是,有时又需要迁就别人的需要,采取随和的态度。一般来说,不是原则性的问题,可以迁就别人的要求,给予适当的帮助。如果是与自己的处世原则相矛盾的问题,既要坚持原则,又要不伤害别人的自尊心,在拒绝别人要求时,万万不可过分强调自己的道德,标榜自己的公正清高和良好的品德,使别人感到难堪。
(5)参加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兴趣过于狭隘,那么在克服精神、情绪上的困扰时,就会受到很大的限制。广泛的兴趣会使生活丰富多彩,因而容易摆脱过于紧张的困扰。实验证明,兴趣广泛的人总比兴趣狭隘的人更容易、更有效地使自我得到调节。大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既有助于增加知识、发展技能,又能调节精神轻松愉快,产生充实感。
【注释】
[1]齐晓颖.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个性特征培养的重要作用[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6(2):58.
[2]孙洪礼.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人格特质的相关[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7(10):1567-1568.
[3]林井萍,陈龙丹,刘守乾.大学生人际压力与抑郁、自我同一性及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心理资本的调节作用[J].现代预防医学,2018(11):2013.
[4]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DSM-5[M]. Man Mag,2003.
[5]范杰,卢宁.C类人格障碍大学生反应性攻击的特点及其与拒绝敏感性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8(5):970.
[6]钟伟芳,刘洪.家庭状况、社会支持与青少年犯罪的关系[J].法制与社会,2016(15):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