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 大学生常见的择业心理障碍

10.2 大学生常见的择业心理障碍

大学生对于职业的选择,实际上是对自己人生之路的选择,选择一个怎样的职业,到怎样的单位去工作,困扰着每一个毕业生,也考验着每一个人面对这一人生重大选择,持有不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大学生,选择的职业类型,选择的方法各不相同。不同时代,崇尚不同的观念。社会主导观念的差异,导致不同时代大学生择业取向的差异。五六十年代的大学生以国家的需要为已任,20世纪80年代的大学生以实现自我人生价值为目标,90年代的大学生的择业取向贴近市场竞争的规则。当前大学生择业心理更具有时代的特色,大体可归纳为以下几个趋势:一是择业的价值期待趋向社会化。当代大学生在择业取向上更多地关注社会的需求和自身素质的统一,在兼顾集体和国家需要的同时,主张义利并重。二是择业主体意识明显增强。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大学生越来越意识到毕业后自己将作为一个独立的主体进入就业市场,主体意识明显增强。三是择业价值标准趋向商品化。随着利益观念的深入人心,大学生择业主导思想上的商品意识不断增强,功利主义色彩日益浓厚。受其影响,许多学生在择业上由过去那种“到基层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旧三到”变成“到城市去,到沿海去,到最舒服的地方去”的“新三到”。四是择业理想趋向务实化。注重现实需要,满足安逸生活。大学生多数倾向于文化设施先进、工作环境好的大城市和地理位置好、生活条件优越的大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美国心理学家弗洛姆说过:“择业是一种使人焦虑痛苦,剥夺人的安全感的自由,一种促使人想要逃避的自由,因为你必须选择,无人能代替你的选择,且需由你对选择的后果负责。”因此,择业要经历一段纠结、复杂的心理过程,引发一系列心理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