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的概念与内涵
质量是一个难以准确定义的概念,有诸多理解,一直以来是学术界讨论的话题。了解有关质量概念的变迁,有助于加深对质量内涵的理解。
质量一词较早可追溯到三国时代魏刘劭的《人物志·九徵》中出现的关于质量的记载:“凡人之质量,中和最贵矣。中和之质,必平淡无味。”此处“质量”可理解为品质、资质、器量。质量一词在《辞海》中的解释为:“①产品或工作的优劣程度。如:建筑质量、工程质量、教学质量。②量度物体惯性大小和引力作用强弱的物理量。”[1]与汉语“质量”一词释义相对应的英文单词有“quality”和“mass”。在《牛津·外研社英汉汉英词典》中,“quality”的释义为:质量(优劣);性质;优质(高质量的)。“mass”的释义为:【物理学】质量;(聚成一体的)团,块,堆,群,片等。[2]可见,质量的释义可分为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术语和物理学术语两个层面。显然,本书涉及的质量为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术语层面,但与质量的物理学释义在“量度”“优劣”“大小”和“强弱”等词义上也有所关联。
现代有关质量的定义不断演变、丰富,主要出现在经济学、管理学领域,经历了从技术性到人文性、经济性、系统性的演变,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3][4][5]
1.基于直觉的观点
质量对消费者而言,较直观、普遍的理解是优异或卓越的同义词,如沃特·阿曼德·休哈特(Walter A.Shewhart)将质量定义为“产品好的程度”;或者是好与坏的代名词,如《辞海》中将质量解释为“产品或工作的优劣程度”。这一观点可认为是对质量基本属性的描述。人们最易理解的是:质量好的产品应是好用、耐用、不容易坏的;反之,不好使的、易坏的产品其质量就是差的。基于直觉判断对质量的定义也称为“超凡”的质量,容易理解。但从管理学上讲,“卓越”“优异”较为抽象,因而存在较大模糊性。需要注意的是,休哈特将质量界定为褒义词,是被人们所赞赏、追求的。从这种意义上说,质量是绝对的和普遍认可的,标志着一个不可妥协的标准和高的成就,追求质量就是追求卓越,质量意识也即卓越意识。
2.基于产品和生产的观点
这种观点将质量定义为工程和制造活动的预期产出,或符合规范。与卓越、优秀并不完全等同,菲利浦·B.克劳士比(Philip B.Crosby)把质量定义为符合规范或要求的程度。凡有不符合要求的地方,就表明质量有欠缺,质量问题转化为是否有不符合要求的问题。而质量的差异反映的是某些产品属性在量的差异上,因此质量是可测的。这里的规范是指产品或服务的设计师所确定的目标和公差,目标就是生产要努力达到的理想值。目标是生产必须有的,而之所以要确定公差,是因为生产中不可能百分之百满足目标要求。但如果不能真正反映出满足顾客的最重要特性,规范是毫无意义的。[6]
这种定义被有的学者归纳为“符合性质量”,可测量,有较强操作性。不足是仅仅从生产角度考虑,而没有考虑顾客的需求和期望。
3.基于用户(顾客)的观点
随着产品市场竞争的加剧和用户期望值的不断提高,许多符合规范的产品已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从商业角度分析,消费者行为的出发点是欲望,归宿是欲望的满足。产品的最终使用者是消费者,所以质量就是一种产品满足某一类需要的能力,或者说,质量是满足顾客需要的能力。为此,约瑟夫·M.朱兰(Joseph M.Juran)提出质量是“适用性”。狩野纪昭(Noriaki Kano)提出质量是符合或超越顾客期待的产品及服务。汤姆·彼得斯(Tom Peters)则认为质量必须用客户感觉来评价。石川馨(Kaoru Ishikawa)提出质量反映顾客的满意程度,规格标准不是决策的最终来源,质量的定义因顾客的需求而变化。1978年,美国国家标准研究院和美国质量学会将质量定义为“表征产品或服务满足给定需要的能力的特征和特性的总和”,反映了为顾客提供价值从而影响其满意度和偏好的要求。这里需要注意的是,“顾客”的含义为广义的用户。“顾客”不仅仅是一件产品或服务的最终购买者,还包括产品生产线及服务链上不同位置上的、不同角色的“顾客”。例如在一个企业里面,每一个员工都有他的“顾客”,这个顾客从公司内的供方那里接受产品或服务。这种广义顾客观的认识促使员工理解自己在一个大系统中的位置,促使人们思考自己对最终产品的贡献。用户(顾客)驱动的质量是高绩效组织的基础,也是一个综合了用户、产品及生产过程的系统性观点,因此,欲提高及保障质量,应树立广义顾客观。
从顾客角度出发,狩野纪昭将质量分成3个层次[7]:质量的第一层次是指顾客一致认可的共同基本规格要求,相对应的质量称为必要质量。必要质量只能使顾客“没有不满意”,充其量也就是满意,因为顾客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具有必要质量的产品和服务是参与市场竞争的基本要求,但如果产品和服务只具有必要质量,会陷入同质化竞争。与该质量目标相对应的质量活动为质量控制。质量的第二层次是指质量满足顾客提出的要求,即顾客满意,相对应的质量称为首要质量(期望质量)。企业的质量行为集中于开发满足消费者明确需求的产品。这种行为可以称为质量管理。质量的第三层次是指通过满足消费者潜在需求,使新产品或服务达到意想不到的新质量,从而达到顾客愉悦,相对应的质量称为愉悦质量或魅力质量,相应的质量活动称为质量创新或愉悦质量创造。社会的发展需要我们不断研究消费者的潜在需求,创造产品或服务,增加新质量,同时继续维持质量的第一层次和第二层次。
基于用户(顾客)的观点所定义的质量被有的学者归纳为“适用性质量”。适用性质量以用户为核心,要求不仅要满足用户现阶段对质量的需求,还应反映不断更新的需求。质量成为一个动态的概念,追求质量永无止境。[8]
4.其他一些质量观点
罗伯特·M.波西格(Robert M.Pirsig)认为质量是“用心的结果”。田口玄一(Genichi Taguchi)提出质量是产品上市后给社会带来的损失。将产品质量与给社会带来的损失联系在一起,强调了质量的经济效果和设计的目的性。威廉·爱德华兹·戴明(William Edwards Deming)提出一个组织如果采用合理的管理原则,就可以同时提升质量和降低成本,从而提高顾客忠诚度。戴明的思想被日本的学者总结为:质量=工作努力的结果/总成本。当组织的人员重点关注质量时,质量会提升,同时成本会下降;当组织的人员重点关注成本时,质量会下降,成本反而会上升。因此,质量是以最经济的手段,制造出市场上最有用的产品。朱兰在《朱兰质量手册》(第5版)中[9],将质量定义归为两类:一类是满足顾客需要的产品特性,属于收益导向的“开源”型定义。即这种高质量的目的是实现更高的顾客满意,以此来实现收益的增加,通常意味着“花费更多”;另一类是免于不良,属于成本导向的“节流”型定义。即这种高质量的目的是没有返工或顾客不满和投诉等差错,通常意味着“花费更少”。
5.全面质量观点
基于所涉及的范围、层面,从产品的角度来看,质量又可分为狭义质量和广义质量。狭义质量通常指具有实物性质的产品及工程的质量,将质量视为技术范畴,其核心要求是产品质量的符合性及适应性。广义质量包括硬件、服务、软件和流程质量等[10]。广义质量将质量问题上升到经营战略层面,成为一个综合概念。全面质量观点可以认为是广义质量概念的进一步深化与拓展。质量已不只是一个技术领域,而应当被视为一个管理领域。全面质量的概念是美国通用电气公司质量经理阿曼德·V.费根堡姆(Armand Vallin Feigenbaum)于1961年在其著作《全面质量管理》中提出的。费根堡姆认为产品或服务质量是指营销、设计、制造、维修中各种特性的综合体。[11]全面质量关注组织所有过程的改进,即将战略、成本、价格、生产力、服务、人力资源、能源及环境等一起进行考虑,不仅包括实物产品质量,还包括感官质量、体系质量、信誉质量、服务质量、创新质量、人本质量等[12],其内涵除产品、工程、服务质量外,已扩展到过程、体系和组织全部,并延伸到全员个人技能、个人与部门工作质量、团体合作、创新能力以及管理思想、行为模式与准则等质量文化因素。全面质量的概念充分说明质量具有广义性、系统性,质量的范畴大为扩展,并由此产生了全面质量管理概念及方法。表1-1 为狭义质量和广义质量(全面质量)概念的比较。
表1-1 狭义质量和广义质量(全面质量)概念比较
6.国际标准化组织对质量的定义[13]
目前认知度较高的质量定义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ISO)在2000年第3版ISO 9000系列标准发布的版本。该版本将质量高度概括为“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并定义:“特性”是指可区分的特征,如物理方面的特征、感官上的特征、组织或行为特征、功能性的特征等,而固有特性对产品而言包括产品的适用性、可信性、经济性、美观性和安全性等;“要求”是指组织、顾客和其他相关方“明示的、通常隐含的或必须履行的需求或期望”。
ISO 9000所给出的质量定义是从“特性”和“要求”两者间关系的角度来描述质量,即指某种事物的“特性”满足某个群体“要求”的程度。满足的程度越高,这种事物的质量就越高或越好,反之则认为该事物的质量低或差。从ISO质量的定义中我们可以了解:质量的内涵是由一组固有特性组成的,并且这些固有特性是以满足组织、顾客及其他相关方所要求的能力加以表征。
ISO 9000提出的质量实质上是全面质量概念,根据该定义我们可进一步了解质量所具有的普遍性、相对性、广义性和时效性。[14]
质量的普遍性:质量是客观存在,并广泛存在于人类社会各类实践活动领域。
质量的相对性:组织的顾客或其他相关方可能对同一产品的功能提出不同的需求;也可能对同一产品的同一功能提出不同的需求;需求不同,质量要求也就不同。质量的相对性也体现出质量主观性的一面,即:因人而异,依具体对象不同而不同。
质量的广义性:ISO 9000关于质量的定义及相关标准适用于所有产品和服务类的、不同类别和规模的组织,具有广泛的通用性。质量不仅指产品质量,也包括过程和体系的质量。质量的广义性、系统性还体现了质量的复杂性,使得质量控制难度更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公众经济意识的提高,质量甚至成为人们对社会的评价和国家形象的要素,而成为人们的哲学、文化观念,形成质量文化,其内涵涉及技术、经济、管理及哲学的范畴,可以用对社会的保证度和社会的满意度来衡量。
质量的时效性:由于组织的顾客和其他相关方对组织和产品、过程和体系的需求和期望是不断变化的,组织应不断地调整对质量的要求。质量的时效性说明质量不是一劳永逸的,而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哪怕是同一顾客,今天满意不等于明天满意。质量的这种动态特性也使人们对质量的认识不断更新、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