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有效控制
管理控制是对人的控制并由人来执行。管理控制系统实现有效控制的基本前提是有一个科学、可行的计划,有专司控制职能的专门组织机构,有畅通的信息反馈渠道,有良好的控制能力。并不是所有的控制活动都能够有效达到预期目的。有效的控制应满足及时、适时、准确、适度、客观、适应(灵活)以及紧急性等要求。要做到有效控制,应遵循以下原则。
1.整体性原则
管理整体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控制要有长远观念,兼顾现实与未来。不能只顾眼前,否则不利于组织的长远目标和计划的实现;也不能只顾未来,否则由于在有限时间内看不到成效而使人们丧失对工作的信心和积极性,最终也不利于长远目标的实现。二是控制具有全局性。组织中各子系统是相互联系的,管理控制涉及所有管理人员和被管理人员以及组织的各个方面。从全面管理角度出发,组织的总目标必须靠各部门及其成员协调一致的活动才能实现。因此,在组织整体目标确定后,各部门各环节应从组织整体目标出发,做到既明确子系统控制的性质和范围,又了解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把各个局部的控制与整体的控制有机地协调起来。
2.适应性原则
控制与实现有效控制的必要条件是控制应与计划、组织职能与职务相适应。所谓适应性原则是指组织的控制职能与其计划及组织职能相适应原则。组织的总体计划要通过实施各子系统的分计划来完成。每个分计划都有用各分系统组织结构所决定的不同特点,因而一个有效的控制应充分考虑各项分计划的特点,反映组织结构特征。当控制系统出现偏差时,如果不能迅速找到负责采取措施、纠正偏差的人,控制系统就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就要求控制过程的设置要与组织的职责的划分相匹配。此外,控制的建议实施也需要健全的组织结构来保证,组织机构越健全,就越有利于纠正偏差。因此,控制必须适应企事业单位的组织结构并由健全的组织结构来保证计划的实施,要保证组织整体上的信息畅通,明确各部门、各岗位、各类人员的职责与职权。此外,控制的适应性还要求能适应时代变化。例如要适应网络时代对管理控制带来的新变化并应对由此产生的新问题。
3.实时性、适度性原则
实时性、适度性原则在前面有关叙述中已涉及,这里仅做简要归纳。控制的实时性要求主要表现在:在偏差还未发现之前,就能准确预见,制订对策,防患于未然;一旦产生偏差,能够迅速发现,及时纠正,不至于积重难返。控制的适度性要求控制的范围、程度和频率要恰到好处。需要注意的是,控制程度适当与否,受组织活动性质、管理层次以及下属受培训程度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例如,科研机构的控制程度通常小于生产劳动组织;企业中对科室人员工作的控制要少于现场的生产作业。此外,组织所处的大环境也会影响控制的松严程度。
4.客观、准确性和简单、具体性原则
显而易见,有效控制必须客观、准确、具体。控制的客观性、准确性和具体性原则贯穿于整个控制基本过程。一是控制标准要客观、合理,应抓住关键控制点,有一定弹性与灵活性,特别要做到具体简单明了,易于发现偏差、确定职责;二是衡量工作实绩要客观、精确,对偏差的确定和分析要客观、精确、具体,并关注例外情况;三是采取的纠正措施要具体、精确。
5.“以人为本”原则
管理控制作用的发挥是通过人的活动来实现的,同时也会对人的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一些技术上设计太完善的管理控制系统,往往由于人们的反感而归于失败。一些精明强干的管理者与员工,往往会抵制来自上级的控制。应当充分了解和重视控制对人的心理的影响,使管理控制与主管人员及员工的工作风格与特长相适应,与组织文化相适应。控制是通过相互作用的系统而发生的,这种系统取决于系统中各要素相互了解和对所期望结果的接受程度,因而必须关注并鼓励员工的主动积极性,将组织或上级的“外在控制”,转化为员工的“自我控制”。
6.关注“急性”与“慢性”问题
除上述原则外,一个有效控制还必须关注“急性”与“慢性”问题。通常,管理控制的目的有两个:一是使组织按照预定的计划正常活动,以实现既定目标,也即“维持现状”;二是对现状不满,或内外环境对组织提出新要求,使组织必须修改计划、确定性的标准与目标,使组织活动不断有所创新,以达到和实现新的或更高的目标,也即打破现状。
管理控制的两个目的对应了组织活动中往往存在的两类问题:一是经常产生的可迅速地、直接地影响组织日常经营活动的急性问题;二是长期存在会影响组织素质的慢性问题。
对于经常发生变化的迅速而又直接影响组织活动的急性问题,控制应随时将计划的执行结果与标准进行比较,若发现有超过计划允许范围的偏差时,则及时采取纠正措施,使组织内部系统活动趋于相对稳定,实现组织的既定目标。解决急性问题,多是为了维持现状。对于慢性问题,控制要根据内外环境变化对组织新的要求和组织不断发展的需求,打破执行现状,重新修订计划,确定新的管理控制标准,使之更先进、更合理。解决慢性问题,多是为了打破现状。
急性问题是经常产生的,对人的工作和利益会产生较为明显的影响,故容易被人们发现、承认和解决。管理控制中大量存在的是慢性问题。但人们往往只关注急性问题而忽视慢性问题。这是因为慢性问题是在长期的活动中逐渐形成的,人们对于其存在已经习以为常,以至适应了它的存在,不易发现或者即使是已经发现了也不愿意承认和解决。慢性问题所带来的是对组织素质的影响。因此,要使控制工作真正起作用,应重点解决慢性问题,打破现状,实现螺旋式上升。需注意的是,解决慢性问题是需要一定过程和时间的。
杜栋在其《管理控制:基础、理论与应用》一书中引用了威尔逊对有效控制所做的归纳:[75]
①典型的官僚政治式控制。上级对下级发命令,下级必须服从。
②明确的管理方法及程序(如规章制度)的建立,使控制具有计划的形式。
③激励系统提供了一种进一步控制的机制。
④对有专业知识的管理者在一定约束条件下授权,可有效实现控制。
⑤技术以两种方式提供了控制机制:一是生产技术的强制性使管理者能控制作业;二是管理技术的发展使管理者能完成复杂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