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基于职业需求构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外部质量保障体系

一、必须基于职业需求构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外部质量保障体系

专业学位的设立就是为了满足相关职业人才需求,从本质上具有特定的职业指向性。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外部质量保障体系同样应基于满足职业需求来构建。

1.专业学位是基于职业需求而设置

我国专业学位中的“专业”,是一种专门的“职业”,特指由普通职业演变而来的以专业知识为基础的特定的专门化职业(国际上也称为职业学位)。只有具有鲜明的职业指向性的专业,才能依托相关学科的知识体系开展专业学位教育。[6]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1996年通过的《专业学位设置审批暂行办法》中规定:“专业学位作为具有职业背景的一种学位,为培养特定职业高层次专门人才而设置。”2013年,教育部、发改委、财政部三部委,在联合文件《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中强调:“建立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面向特定职业领域,培养适应专业岗位的综合素质,形成产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引导和鼓励行业企业全方位参与人才培养,充分发挥行业和专业组织在培养标准制订、教学改革等方面的指导作用。”同年,《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其改革目标是“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可见,专业学位与传统的学术学位的本质区别就在于是否基于职业需求。脱离职业需求,就谈不上专业学位。基于职业需求,是构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外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基石和出发点。

2.需进一步强化职业需求

在本书第一章介绍协同学理论时提及,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体系而言,主要有“职业性”“学术性”“研究性”3个序参量。但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职业性”太弱。如果“职业性”始终处于弱小地位,则这一代表专业学位本质属性的重要“序参量”将很可能最终被其他强势“序参量”所替代,失去专业学位应有的特征。就我国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外部质量保障体系现状来看,其职业性特征明显缺失。主要表现为:除极少数专业学位种类外,基本是教育行政部门唱“独角戏”,行业主管部门及行业参与度普遍较低,专门化的评估认证机构几乎没有。因此,为了防止出现既无“学术性”,又无“研究性”“职业性”的非“专业化”的现象,相对于“学术性”和“研究性”而言,尤为需要突出职业需求,在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外部质量保障体系构架、职能、运行机制等方面真正体现专业学位的职业属性,使其具有鲜明的职业指向性。也只有如此,才能称其为专业学位外部质量保障体系。

此外,除高校内部必须努力做强专业学位“职业性”这一序参量之外,外部环境提供恰当的控制参量以保障专业学位的职业性,也是至关重要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外部质量保障体系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外部控制参量,必须为“职业性”序参量的形成及有序演化为真正的“专业性”序参量提供有力支撑。因此,在构建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外部质量保障体系时,应牢牢把握专业学位职业性的基本属性,进一步加强过程反馈控制,及时纠正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脱离“专业性”的倾向,以确保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