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定位培养模式的具体改革措施

二、行业定位培养模式的具体改革措施

1.构建校地、校企、校内、校校、国际等“五协同”机制

行业定位培养模式的目标是实现学校人才供给与经济社会发展人才需求相适应,学校培养内容与行业从业要求相匹配。因此,从本质上来说,行业定位培养模式是区域内地方政府、行业企业以及高等学校等多个主体之间所构建的一种人才协同培养机制。同时,按行业大类定位所蕴含的跨学科特色,对高校内部以及高校间的协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为保障行业定位培养模式的有效实施,重庆大学提出并构建了校地、校企、校内、校校、国际等“五协同”机制。

第一,将人才培养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协同,建立学校与地方政府的“校地”协同机制。同时,通过校地协同建设与重庆大学学科对接的产业化项目和研发基地开放、共享的联合实验室或研发基地,推进政府所属国有重点企业与重庆大学“结对子”等,为建立校企产学研联盟合作模式提供各项措施保障。

第二,建立学校与企业的“校企”协同机制,使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相适应。重庆大学是首家建立校董会的部属高校,目前已有重庆长安、攀钢集团等30家校董会成员企业,通过“以贡献促共建、以互利促合作、以合作促发展”的指导方针,以及校企人才互聘、共引、共用、双向互动等措施,与西南地区各主流行业企业建立了卓有成效的校企产学研合作关系,为校企联合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合作基础。

第三,建立“校内”协同机制,搭建跨学科人才培养平台。为打破传统的院系组织架构所形成的学科专业培养框架束缚,学校于2011年起开展了学部制建设,相继成立工程、建筑等6个学部,将人才培养责任主体从单一院系转变为跨学院、跨学科的学部或协同创新中心,为以学部为单位实施按照行业大类定位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协同创新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奠定了组织与制度基础。

第四,建立区域内的“校校”协同机制。学校联合地处重庆的西南大学等高校发起成立了重庆市大学联盟,联盟内实行学生互换、学分互认、课程互选、师资互聘,有力地促进了联盟高校间交流合作、资源共享,同时通过优势学科互补满足了行业定位培养模式对多学科教育资源的迫切需求,为全方位提升学生知识能力素养提供了必要条件。

第五,建立国际协同机制,提升学生国际交流合作与竞争能力。汽车行业班培养方案由学校与美国密歇根大学共同论证,美国福特公司专家担任课程教师。学校还与20多个国家的120所知名高校签订了校际合作协议,建有7个全英文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项目,成为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人才的有力保障。图7-4所示为汽车行业班“五协同”人才培养机制示意图。

img

图7-4 汽车行业班专业人才培养协同机制示意图

2.建立培养方案的校企联合论证机制

校企多主体联合培养、协同创新是行业大类定位培养模式的核心特色,为了在培养方案中反映这一培养特色,重庆大学先后聘请国家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行业企业资深专家以及兄弟高校同行专家220余人,在行业实践部门的深度有效参与下,对学校所有专业学位类别(工程领域)研究生从业所需的知识、能力、素养要求,以及实现这些要求的课程体系、实践活动、学位标准等逐一论证,继而制订各专业学位类别培养方案。对于汽车行业班,学校专门为此单独制订一个涉及车辆工程、电气工程、材料工程、自动控制以及动力工程的专业领域的满足汽车行业需求的交叉、复合型培养方案。

通过全校规模的校企联合培养方案论证工作,一是建立起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校企联合论证制度,大大提高了学校培养方案与行业从业要求的匹配程度,从源头上保障了行业实践部门对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的有效参与,为实施行业大类定位培养模式奠定扎实基础。二是以培养方案论证为依据,建立起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培养准入机制与专业学位点动态调整机制,无论是已有专业还是新增专业,都必须按照上述流程开展人才需求与培养方案可行性论证,论证结果不合格不允许招生,论证评分排名末尾的学位点是学校专业学位点动态调整首要调整对象。三是建立起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资源的绩效考核分配机制。各专业培养方案论证评分结果,以及培养条件、培养质量等,成为学校分配招生指标、培养经费等教育资源的重要依据。

3.构建以行业从业需求为导向的多主体、跨学科、复合型培养体系

在“五协同”机制的支撑下,重庆大学构建了一个校企多主体联合培养、协同创新的跨学科、复合型培养体系。在培养方案方面,所有行业班学生不再按照学科专业划分培养方案,而是根据研究方向选修课程。以汽车行业班为例,除少量汽车相关基础课程外,将培养方案分为机械动力、信息电子、材料成型三大方向模块,包含车辆工程、机械工程等在内的8个相关工程领域学生按照所研究方向,而非自身专业选择主修模块,同时强制要求在主修模块外选修其他模块课程5门以上,并在实践环节中提供覆盖汽车研发、生产、营销、维修、管理等全产业链的实践机会,从而实现培养过程的学科专业交叉,满足行业从业所需的复合型知识能力素养要求。例如,该培养方案在专业基础课方面涵盖了高等内燃机原理、高等传热学、计算固体力学、计算流体力学、车辆动力传动理论与应用、车辆测试技术与分析、电动汽车理论与设计、弹塑性力学等课程;在专业技术课方面,除智能汽车与车联网技术、汽车动力学等为必修课程外,还设置了汽车噪声控制理论与分析、汽车自动变速系统、汽车电子技术、汽车主被动安全技术、新能源汽车设计控制、先进轻合金材料及其加工技术、车用高强钢、汽车信息获取及其智能处理技术、车联网系统、燃料电池基础与燃料电池汽车、汽车电控系统V模式开发与应用、电动汽车动力系统能量管理、汽车产品研发流程管理、供应链管理、汽车后市场及物流服务等方向选修课。

在课程教学方面,充分体现行业培养模式的多主体协同特色。汽车班基础课程由来自美国密歇根大学的资深教授授课,方向模块课程教师队伍分别来自机械、自动化、材料等近10个学院,美国福特汽车、重庆长安汽车等行业企业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智能网联汽车、汽车管理与产品开发、汽车动力传动、汽车设计、新能源汽车等10个系列行业前沿讲座,来自西南大学等重庆市大学联盟的教师则为汽车行业班学生开设包括法律、管理等多个领域的人文素养课程。同时,学校组织校内外教师与行业专家成立汽车行业班教材编写委员会,以行业实际应用为导向新编、改编教材10余本,保障了教学内容的行业适应性与先进性。

在导师制度上,汽车行业班实施导师团队招生、培养、指导方式。导师团队围绕行业产业发展方向设立,成员中校内导师不得少于3名,既包括专业相关导师,也包括团队整体教学研究所需的交叉学科专业导师,强调学科交叉与融合。此外,还根据团队招生数量按照生师比不高于3∶1的比例,吸纳行业企业专家作为团队成员。导师团队负责人根据行业发展需求把握人才培养方向,交叉学科专业导师帮助学生适应行业从业所需的多元化知识结构要求,企业导师指导、评价学生实践环节培养质量。在培养过程中,同样采取多个专业的学生围绕研究方向组建学习团队共同完成课程学习、专业实践、论文写作的培养方式,培养学生在多学科团队中沟通、交流与合作能力。

在实践培养方面,建立实践形式多元、覆盖培养全过程、课程与实践交叉进行的实践培养体系,包括弹塑性力学、车辆底盘测功实验、内燃机实验、车辆动力传动综合实验、合金组织观察及性能测试、汽车电动力总成硬件在环仿真实验、先进控制系统实验、汽车现场总线控制实验等10大类专业实验课程。出于实践基地数量不足、实践企业缺乏积极性、学生基础实践能力薄弱等原因,仅仅依靠校外企业实践这一方式往往无法取得理想的实践效果。为此,学校在行业班实践培养过程中,积极协调校内外实践资源,构建校内实验室、校内专业实践创新平台、校外联合培养与实践基地相结合的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平台,以实验课程、专业设计、横向课题、校内实训、校外专业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将实践能力培养贯穿于学习、研究、实践与论文等整个培养过程。尤其注重校内实践平台建设与实践活动组织,以提升学生基础实践能力,为企业专业实践奠定基础并提供有益补充。同时,实施课程学习与实践环节交叉进行的培养方式,学生首先进行认知性实习,再“带着问题”返校学习研究,随后回到企业印证和解决问题,通过“实践—学习—再实践”的螺旋上升过程,提升学生创新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行业大类定位培养模式彻底打破学科专业框架束缚,以行业大类为单位组建教学班级、师资团队、培养体系和教育管理机构,以能力和素质为培养基本点,培养既熟悉行业全产业链过程,又精通行业专门技术管理领域,既能够适应行业,也具备引领行业未来发展潜质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2011—2014年,学校共有近40名专业学位研究生进入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培养,参与技术改造课题研究40余项,申请专利10余项。2010级车辆工程领域研究生在实习期间参与“消声器NVH设计专家系统开发”课题,成功研发消声器设计专家系统并交付使用,大大提高了长安汽车消声器设计的效率,受到公司好评。进入公司联合培养的学生,有一半以上直接就业于长安公司。与普通招聘员工相比,对长安公司认同度明显提高,其入职后3年内离职率显著低于其他同期入职员工,而其绩效考核等级优秀的比例高出同期其他入职员工近10%。同时,缩短了企业培养周期并减少了培养成本。与普通员工相比,经历过联合培养的学生平均培训成本仅为普通员工的1/3,深受企业欢迎。学校专业学位研究生一次性就业率也连续3年超过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依托行业大类定位培养模式进行的教学改革成果也因此获首届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位教学成果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