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构建要素
从管理学的角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就是质量管理体系,是一种为保障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而构建的结构化、系统化的方法,以落实执行有关质量原则、实践和技术。所谓质量管理体系,按照GB/T1900的定义是“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管理体系”(GB/T1900 中3.2.3)。也可将其看作一种管理并持续改进核心流程的机制。[64]在本章第一节中,已提及质量管理是“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协调活动”。这种活动通常包括制订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以及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因此,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构建要素应包括上述活动。具体讲有以下几点:
1.教育目标与定位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首先需要学校基于对社会需求和研究生个人发展需求,结合高校自身条件以及自我发展愿望,科学合理地确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目标和定位。它是教育体系中培养目标制订的根本依据,是各个教育过程环节教学目标的抽象集合,是所有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灵魂和核心,是质量保障制度和措施制订的基石。同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体系是包括政府部门、高校、企业、行业和社会团体等多组织共同参与完成的一个系统。这就要求教育目标和定位来源于经济社会发展和研究生个人发展需求,但同时又必须具有适应或引领社会发展需求和发展方向的属性,科学确立符合共同利益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目标与定位。
2.制度规范与技术方法
质量保障规范与制度体系建设是以教育目标与定位为基准针对教育过程和教育目标所做的系列规定。质量保障制度按颁布和监督执行机构可分为:国家质量保障制度、专业学位类型或领域质量保障制度和高校专业学位类型或领域质量保障制度。
(1)国家质量保障制度
国家质量保障制度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制订,在全国范围内执行的质量保障制度。它面对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以实现国家教育和人才培养战略计划为核心,对国家质量保障制度各构成要素及基本规范做原则性的规定和要求。它是依据当前国家教育科技水平、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国际先进教育质量保障经验,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在录取要求,培养过程应达到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和规范等方面做出规定。因此国家质量保障制度具有较强的通用性、相容性和可比性。由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涉及各个行业,各行业又具有不同的行业特征,因此各个专业学位类型或领域质量保障制度要求也是有差异的,其质量保障制度应针对本行业的学科特点、行业特点和行业发展需要,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和研究生应具备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工程素养做进一步的细化规定。在制订专业学位类型或领域质量保障制度时应充分吸纳相关行业管理部门、行业协会组织、行业社会用人单位和研究生代表的意见。
(2)高校专业学位类型或领域质量保障制度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作为研究生教育的主体之一,也是各培养单位重要的品牌建设项目。培养单位可根据学科优势、办学条件、培养水平、办学特色及办学体系等,在国家质量保障制度和专业学位类型或领域质量保障制度的指导下,结合高校自身情况制订更高要求、更完善、更具有操作性的质量保障制度。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技术方法是开展质量保障工作的具体实践,其特征是多元评价主体并举,多种评价方式并行,主要包括高校内部的自我评估和高校外部评估。质量评估可以是周期性评估,也可以根据实际质量保障需要,重点或专题性地进行不定期的评估,评估组织机构可以是政府、社会组织机构和高校自身。
①外部评估。外部评估是指政府或社会组织机构为了了解高校专业学位教育质量而对高校、专业领域或以其他主题为对象而进行的评价手段。外部评估机构可以是教育主管部门、教育机构组织(教育指导委员会等)、行业组织或社会组织机构。外部评估基于结果的应用目的不同,可以采取评估、认证、审计等方式,评价对象和主要内容可以针对全校或类别领域或给定主题。外部评估标准可以是高校的内部评估标准,也可以是评估组织根据考查目标设定评估标准。虽然内部评估只是外部评估的一部分,但外部评估结果仅是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改进的条件,是内部保障体系完善的依据。在质量保障体系中,内部质量保障是关键。对高校而言,为了解内部评估过程的客观性和评估结果的信度、效度,采取外部评估方式才能更好地发现问题和提升内部质量保障水平。
②内部评估。内部评估是高校自觉、自主、自愿的评估。高校内部自我评估根据内部教育规范和要求,以及外部教育质量要求,对学校本身的目标定位、资源与能力,以及教育过程及结果做出描述和分析,并将其所得结果撰写成报告,以作为进一步外部评估的依据。通常内部评估的职责、目的、内容、标准、方法都由外部机构来决定。从某种意义上讲,内部评估只是外部评估的一部分,强调质量保障的目的在于内部质量的提高和过程改进与革新,是一个以提升改进为目的的评估过程。所以,质量保障要求内部评估与外部评估相结合,形成学校自我约束的质量保障文化,以及质量保障内生动力机制,最终达到质量改进的目的。
3.质量反馈与持续改进
质量保障规范与制度的实施效果,只有通过评估形成对教育质量科学合理的评判,从而进行有效的反馈,才能保证切实地改进教育质量,规范培养过程。质量评估的主要目的在于为诊断和反馈服务,最终通过“改进”实现教育质量持续提升。质量评估结果必须得到相应的反馈,并以此为依据进行教育资源基础性配置,有效实现教育过程的调控功能,形成质量评估与持续质量提升的良性机制。外部质量评估和高校内部质量评估都以发现人才培养的优势特色与不足为导向,以促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为目的。通过运用质量评估结果进行问题反馈,有针对性地进行人才培养具体工作和举措的改进和修订,可以不断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规范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健康发展。
4.资源投入与动态分配
任何组织的生存均需要从周围环境中吸取资源,并与周围环境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才能达到组织目的。资源的有限性和稀缺性决定组织为追求更多的资源,保障组织自身利益,须调整行为,选择并适应环境,发挥组织能动性和全面内驱动力,回应外部资源竞争带来的生存压力。因此,引入市场机制,实施资源分配动态调节,不断高效配置有限的教育资源,并在高校间、高校内形成竞争状态,实现内部资源配置和外部需求协调统一,从而调动组织的积极性,激发内生动力,使其按组织期望的目标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高校内部资源主要有培养经费、招生指标、师资、工作岗位等,外部资源主要包括经费、培养实习实践基地、校外师资等;高校为其他组织提供的资源主要为智力资源、高层次人力资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