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协同学思考

三、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协同学思考

从协同学的视角,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的核心或目的是构建具有自组织性质的、可实现协同效应的、有别于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新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不仅如此,相比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更需要花大力气实现管理协同,才能实现培养特定职业高层次专门人才这一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设置的初衷。

1.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具有协同的基本要素

如前所述,一个协同系统必须具备开放、远离平衡态、子系统之间存在着非线性相干作用3个基本要素。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具备上述3个基本要素。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是一个充分开放的系统。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职业属性决定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开放性,学校对外部行业、社会充分开放以及外部行业、社会对学校充分开放,是该体系的重要特征。

由于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相对于已有几十年甚至更长发展时期的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还属于发展初期,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目前还存在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还处于一个不够成熟、“不稳定”、较为“无序”且远离期望“平衡态”的阶段。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各子系统之间以及系统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呈现出较为显著的非独立性的、交叉渗透的、相互影响制约的非线性相干现象。诸如政府部门与高校之间的“管”与“放”,高校的“自主”与“自律”,高校人才培养的“普适性”要求与行业对引进人才的“垄断性”要求,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职业性”与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学术性”,高校之间以及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等,均较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有更为突出的体现。

2.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协同管理的实现

根据协同学理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协同管理的实现应关注以下4点。

(1)必须有改革意识

实现管理协同的一个重要前提是要有改革的需要和意愿。与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相比,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还处于不成熟、较为无序的不稳定状态,其中一个影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质量的主要因素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脱胎于传统的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不可避免受到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较强惯性的影响,各培养单位教师到管理部门在具体培养过程中均不同程度存在专业学位学术化倾向。为此,需要充分认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相较于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殊性,要在积极吸收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有益成分的基础上,勇于改革和扬弃,切实避免专业学位学术化的倾向,才能真正构建符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特定内涵的、新的质量保障体系。

(2)必须充分开放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各主体之间必须对体系内各主体充分开放,也即对实现目标的所有相关要素实行全开放。特别地,高校作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第一主体,也是整个质量保障体系实现充分开放的关键所在,更应主动做到对外充分开放,真正做到走出去、请进来,开门办学,及时准确了解社会需求并与社会需求全面对接;让社会充分了解学校育人情况,全程参与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相对于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可以主要依托高校自身资源得以保障而言,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必须充分让行业、社会参与,才能做到满足职业需求,不断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

(3)必须形成强相互关联

如前所述,系统能否发挥协同效应是由系统内部各子系统或要素的协同作用决定的。系统内子系统间的有机联系和积极配合是系统有序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只有当系统关联作用占主导地位,子系统之间形成协同时,系统才可能呈现出一定的有序结构。管理倍增效应的实现,依赖于系统各要素属性之间“强相互作用”或“非常重要”的相互作用,而不是表面的、微弱的关联,是一种“真诚的”、实质性的协同作用关系,是一种新的、区别于旧的相互作用关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必须在充分开放的基础上,形成系统各要素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且不可分离的强相互关联。尤其是高校与行业、企业之间相互联系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质量的高低。

(4)必须找准并着力培育序参量

序参量是一个复杂系统实现管理协同的关键所在。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体系而言,存在诸多序参量,最为主要的有“职业性”“学术性”“研究性”3个序参量。它们各自决定着一种宏观结构:“职业性”主要体现在我国职业教育之中(初、中、高等职业教育,包括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学术性”主要体现在高等教育之中(包括研究生教育);“研究性”则主要体现在研究生教育之中。显然,这3个序参量之间存在合作与竞争关系,最终能出现哪一种结构,由序参量的合作与竞争的结果决定。这3个序参量的竞争将可能导致只有一个模式的存在,即过分强调“职业性”“学术性”或“研究性”。这3个序参量的合作将产生新的序参量——“专业性”。“专业性”以“学术性”为基础,以“研究性”为高度(层次),以“职业性”为目的(类别),并形成新的宏观结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体系。“专业性”充分体现了“学术性”“研究性”与“职业性”之间的协同,既体现职业需求,又区别于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和其他职业教育,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根本属性。很明显,“专业性”是以上3个序参量合作的期望序参量,是构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要成为自组织系统必须具备的组织核心。因此,如何培育“专业性”这一序参量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我国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职业性”太弱,“学术性”过强,“研究性”不足,而“职业性”恰恰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关键要素。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高校原有的研究生教育体系已较为稳定,从导师到行政管理人员均已习惯于以学术性为主的传统培养模式,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职业性了解不够,准备不足,改变起来较为困难。因此,应进一步强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研究生这一培养层次上的职业属性。当然,除了系统内部协同之外,外部环境提供适当的控制参量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可为系统自组织结构与序参量的形成及有序演化提供有力保障。这是构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所必不可少的。

特别地,现实中还存在另一种可能性,即以上3个序参量之中任何一个序参量都不能单独主宰宏观结构的形成过程,但3个序参量的合作又不理想、不协同,则系统有可能演变成一个既无“学术性”,又无“研究性”与“职业性”的非“专业化”的“三不像”怪胎。有鉴于自组织系统的自组织过程一般是不可逆的,一旦形成就再难加以改变,必须高度重视目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各种脱离“专业性”的倾向,进一步加强过程反馈控制,及时纠偏,以确保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