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培养质量调查反馈机制,提高人才培养针对性
国家三部委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中明确要求各培养单位要“建立毕业生跟踪调查与用人单位评价的反馈机制”[41]。
开展学生质量调查是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必然举措。通过在校生和毕业生调查,能够更好地反映高等教育的社会效用性,并结合教育的培养模式和机制改革,提升大学教育与行业、社会、劳动力市场的适应性,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同时,这也是以生为本,对学生负责的重要体现。为此,有必要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调查作为培养过程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在此予以讨论。
学生质量调查起步于美国,如今欧、美、日等国及我国台湾地区均已发展得较为成熟。目前国际上影响力较大的学生质量调查主要有:美国诺尔—列维滋公司于1994年起开展的“全美大学生满意度调查”,有1 700所大学参与;美国印第安纳大学高教研究中心开展的“大学生学习性投入调查”,有1 500所大学参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高教研究中心于1993年建立了“研究型大学学生就读体验调查国际联盟”,目前全球有53所大学加入(包括中国的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和湖南大学)。德国卡塞尔大学牵头开展的“欧洲大学毕业生职业经历研究”,覆盖日欧12个国家近10万人;欧盟支持的“欧洲毕业生调查”,覆盖了15个国家的高校毕业生。我国台湾地区于2003年启动了“高等教育整合资料库”建设工作,对全台高校在校生、应届生和毕业生追踪调查。
我国境内的高校学生质量调查工作在改革开放后就有零星试点,近年来内容日益丰富,影响逐渐扩大。主要有:北京大学教育学院于2003年启动的“首都高校学生发展状况调查”,覆盖67所首都高校。清华大学于2008年在校内开展的“中国大学生学情调查”,已拓展至40多所高校。厦门大学于2011年开展的“国家大学生学习情况调查研究”,覆盖50所高校。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心近年来每年开展全国性研究生教育满意度问卷调查。教育部学信网利用其掌握的丰富学籍信息,也开展了“学生满意度调查”。此外,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近年来在学生调查领域异军突起。
上述以全国性研究生培养质量调查为主的质量调查,为教育行政部门宏观把握整体教育质量起到很好的作用。与开展全国性研究生培养质量调查相比较,各高校针对自身质量开展培养质量调查更具针对性。专业学位研究生质量调查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开展。
第一,兼顾在学培养质量调查与职业发展质量调查。在学培养质量调查主要侧重评价专业学位研究生在读期间的招生、课程教学、实习实践、学位论文等各个培养环节对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职业发展质量调查主要考查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之后的就业满意度、就业吻合度,以及用人单位对专业学位毕业生的满意程度等内容。两者互相补充,形成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完整调查。
第二,建立科学、合理的质量调查评价机制。高校建立质量调查机制,既可由学校行政主管部门作为调查机构,也可委托校外第三方机构开展调查。对在学培养质量调查与职业发展质量调查,要根据其不同特点,分别建立相应的质量调查评价机制。对在学培养质量的调查,要重点考查学生对高校在招生选拔、课程教学、导师指导、实习实践、学位论文等环节的满意程度;对职业发展质量调查,要重点考查学生毕业之后的职业发展情况,评价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影响、专业学位与行业的衔接程度以及用人单位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满意程度。
第三,从提高服务质量的角度出发,应高度重视毕业生问卷调查及行业问卷调查,特别是行业问卷调查,对保障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尤为必要。而这也是目前较为薄弱的一个环节。应参照本书第一章中所述的服务质量评价(SERVQUAL模型)设计并开展问卷调查,分析问题所在。
第四,最重要的是要根据质量调查结果形成质量改进方案。要避免培养质量调查与培养过程改进脱节,年年调查,年年还是那些老问题的现象。应对调查结果开展系统全面的分析,形成改进意见,切实落实到具体培养过程改进中,并将整改成效向社会公布。应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将培养质量调查经常化、制度化,使之成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不管有无评估检查,均应坚持开展质量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