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2]朱丽,于海江.牛津·外研社英汉汉英词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3]詹姆斯·R.埃文斯,威廉·M.林赛.质量管理与卓越绩效[M].9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4]嵇国光,赵菁.2000版ISO 9000族标准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培训教程[M].2版.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3.
[5]刘源.研究生教育质量功能展开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6.
[6]詹姆斯·R.埃文斯,威廉·M.林赛.质量管理与质量控制[M].7版.焦叔斌,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7]狩野纪昭.在全球化中创造魅力质量[J].中国质量,2002(9):39-41.
[8]董明发.干部教育培训质量保障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11.
[9]约瑟夫·M.朱兰,A.布兰顿·戈弗雷.朱兰质量手册[M].5版.焦叔斌,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10]董东铭,陈运焘.质量概念的演变与新世纪质量管理的发展趋势[J].中国科技信息,2010(6):143-144.
[11]刘宇.现代质量管理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12]毛景立,李鸣,林健,等.军品采办过程双向主观质量的概念、认知机理及客体内涵的研究[J].科研管理,2002(4):70-76.
[13]岑詠霆.质量管理教程[M].2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14]陈岩.质量管理学[M].3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8.
[15]石盛林,黄宝凤,李亨英.质量管理:理论、方法与实践[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3.
[16]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19000—2000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0.
[17]邹依仁.《周礼·考工记》中的质量管理[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85(2):59.
[18]马万民.高等教育服务质量管理的理论与应用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04.
[19]段一泓.全面质量管理的演进(上)[J].中国质量,2018(5):37-39.
[20]段一泓.全面质量管理的演进(下)[J].中国质量,2018(6):35-37.
[21]上官剑.为何全面质量管理模式目前在高校难以推行?[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6):9-11.
[22]吴剑平.大众化背景下中国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23]梁工谦.质量管理学[M].3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
[24]王章豹.基于TQM的高校教学质量管理模式[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25]普宗祥.有色金属工程项目的设计质量管理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08.
[26]索婧.服务质量涵义及评价浅论[J].管理观察,2013(1):143-144.
[27]顾明远.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上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28]谢延龙.教育质量论:一种原理性探寻[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14.
[29]黄蓉生.质量与保障:坚守高等教育生命线[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30]全球大学创新联盟.2007年世界高等教育报告:高等教育的质量保证[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31]余小波.高等教育质量概念:内涵与外延[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5(6):46-49.
[32]熊茂芳.高等教育质量观述评[J].集美大学学报.2006,7(4):79-83.
[33]赵中建.全球教育发展的研究热点:90年代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34]潘懋元,肖海涛.改革开放30年中国高等教育思想的转变[J].高等教育研究,2008,29(10):1-5.
[35]王全林.教育质量观与教学成果质量关系的探讨[J].机械工业高教研究,2000(3):11-14.
[36]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EB/OL].(2013-03-29)[2019-06-3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37]刘延东.在全国研究生教育质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上的讲话[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5(1):1-6.
[38]李志峰,贾勇宏.我国高等教育宏观质量满意度的实证研究[J].大学(学术版),2011(12):41-52,40.
[39]顾明远.教育大辞典(简编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40]王亚杰,王沛民.研究生教育质量:分析框架及其微观层面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04(2):56-61.
[41]徐有刚.关于GB/T 6583—ISO 8402《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术语》的说明[J].中国标准导报,1995(3):17-18.
[42]余小波.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活动中三个基本概念的辨析[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121-124.
[43]秦惠民.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大辞典[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4.
[44]研究生专业学位总体研究课题组.开创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新时代:研究生专业学位总体设计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45]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EB/OL].(2013-11-26)[2020-06-3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46]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加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建设的意见[EB/OL].(2014-03-17)[2020-06-3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47]别敦荣,陶学文.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设计[J].现代教育管理,2009(8):100-103.
[48]王战军.构建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理念、框架、内容[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5(1):1-5.
[49]赵岩,徐平.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改革与创新[J].现代教育管理,2012(9):115-118.
[50]列尔涅尔.控制论基础[M].刘定一,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
[51]蔺湘媛,李青海,尹巧.控制论视域下军校研究生教育质量监控体系构建[J].黑龙江教育(高校研究与评估),2015(8):37-39.
[52]斯蒂芬·P.罗宾斯,玛丽·库尔特.管理学[M].李原,孙健敏,黄小勇,译.11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53]杨文士,焦叔斌,张雁,等.管理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54]万百五.管理控制论:回顾、展望与评述[J].控制理论与应用,2012(11):1377-1387.
[55]杜栋.管理控制论[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2.
[56]王菁华,王淑珍.管理学原理[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
[57]李德刚.管理学原理[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2.
[58]杜栋.管理控制:基础、理论与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9.
[59]姚矛.执行力[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7.
[60]王贵友.从混沌到有序协同学简介[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7.
[61]陈劲.协同创新[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62]李秀华.协同学理论指导下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实践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9.
[63]金盛.涨落中的协同:中高职衔接一体化教育模式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3.
[64]孙玲.协同学理论方法及应用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
[65]郭治安,等.协同学入门[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66]吴彤.论协同学理论方法:自组织动力学方法及其应用[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0(6):19-26.
[67]金观涛,华国凡.控制论与科学方法论[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
[68]董春雨.试析序参量与役使原理的整体方法论意义[J].系统科学学报,2011(2):17-21.
[69]赫尔曼·哈肯.协同学:大自然构成的奥秘[M].凌复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70]李汉卿.协同治理理论探析[J].理论月刊,2014(1):138-142.
[71]白列湖.协同论与管理协同理论[J].甘肃社会科学,2007(5):228-230.
[72]蒋俊东.协同论对现代管理的启示[J].科技管理研究,2004(1):151-152.
[73]潘开灵,白列湖,程奇.管理协同倍增效应的系统思考[J].系统科学学报,2007(1):70-74.
[74]丹尼尔·A.雷恩.管理思想的演变[M].赵睿,肖聿,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75]潘开灵,白列湖.管理协同理论及其应用[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76]丁美东.公共管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77]欧文·E.休斯.公共管理导论[M].张成福,等,译.4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78]刘鹏,李磊.中国公共管理主体之间的关系[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6(1):89-90.
[79]吴湘玲.公共管理的重要主体:迅猛崛起的第三部门[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5):613-617.
[80]田培杰.协同治理:理论研究框架与分析模型[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3.
[81]GUY P B.Managing Horizontal Government:the politics of coordination[M].Ottawa:Canadian Cemre for Management Development,1998.
[82]HIMMELMAN A T.Collaboration for a change:definitions,decision—making models,roles,and collaboration process guide[M].Minneapolis:Himmelman Consulting,2002.
[83]于飞.多主体协同治理机制探析[J].学理论,2015(5):53-54,57.
[84]何水.协同治理及其在中国的实现:基于社会资本理论的分析[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102-106.
[85]刘伟忠.我国协同治理理论研究的现状与趋向[J].城市问题,2012(5):81-85.
[86]田培杰.协同治理概念考辨[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124-140.
[87]杨华锋.协同治理的行动者结构及其动力机制[J].学海,2014(5):35-39.
[88]赵鹏.协同治理魄角下大连西岗区重点项目建设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5.
[89]唐长江.从主体性向主体间性[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6(1):116-117.
[90]蔡英辉,刘晶.府际治理的新理路——行政主体与主体间性的契合[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9(1):47-51.
[91]黄宝印.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新时代[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10):25-27.
[92]林梦泉,龚桢梽.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新趋势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07(2):36-38.
[93]王战军,李明磊,李江波.研究生教育评估新思维[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2(1):17-22.
[94]谢治菊,郭宇.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
[95]夏清泉,陈伟.加强省级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机制建设的探讨[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11):5-8.
[96]张晓宁.构建省级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实践与思考:以江苏省为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4):41-45.
[97]唐继卫.总结试点工作经验全面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9):1-3.
[98]别敦荣,陶学文.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反思与创新[J].高等教育研究,2009,30(3):42-48.
[99]张国.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中国半数研究生系近5年培养[EB/OL].(2014-10-19)[2019-06-30].人民网.
[100]教育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EB/OL].(2016-09-14)[2019-06-3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101]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印发《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EB/OL].(2017-01-20)[2019-06-3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102]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对工程专业学位类别进行调整的通知[EB/OL].(2018-03-26)[2019-06-3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103]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EB/OL](2012-03-16)[2019-06-3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104]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印发《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总体方案》、《硕士、博士专业学位设置与授权审核办法》的通知[EB/OL].(2010-10-22)[2019-06-30].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
[105]张斌贤,李子江,翟东升.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的探索与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2):1-4.
[106]陈静.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问题研究[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6.
[107]朱小平,尹思源,邬丽莎.医学专业性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
[108]张淑林,夏清泉,陈伟.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相衔接的有关问题探讨[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3(1):57-61.
[109]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开展新增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审核工作的通知[EB/OL].(2010-05-17)[2019-06-30].中国教育在线考研频道.
[110]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开展增列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审核工作的通知[EB/OL].(2013-11-18)[2019-06-3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111]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下达2014年学位授权点专项评估结果及处理意见的通知[EB/OL].(2016-03-28)[2019-06-30].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112]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下达2018年学位授权点专项评估结果及处理意见的通知[EB/OL].(2019-06-03)[2019-06-3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
[113]陈静,张其敏.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中的第三方参与问题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5(3):6-10.
[114]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批准有关高等学校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EB/OL].(2010-10-13)[2019-06-3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115]教育部,卫生部.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EB/OL].(2012-05-07)[2019-06-3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116]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案例教学和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的意见[EB/OL].(2015-05-11)[2019-06-3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117]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EB/OL].(2017-07-12)[2019-06-30].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118]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印发《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抽检办法》的通知[EB/OL].(2014-02-12)[2019-06-3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119]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印发《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2019年工作要点》的通知[EB/OL].(2019-03-05)[2019-06-3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
[120]问清松.省级地方学位委员会功能作用研究[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
[121]苏明.全面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EB/OL].(2015-01-15)[2019-06-30].研招网.
[122]李梦娥.江苏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总结与展望[J].教育教学论坛,2016(24):222-224.
[123]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印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工作规程》的通知[EB/OL].(2012-01-09)[2019-06-30].全国法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
[124]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开展中国高校MBA专业学位教学合格评估(第五、六批院校)的通知[EB/OL].(2009-06-20)[2019-06-30].MBA中国网.
[125]研究生司.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工作会议在京召开[EB/OL].(2017-05-02)[2019-06-30].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
[126]胡佩佩.企业参与研究生的培养[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8(11):54-57.
[127]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行业协会商会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EB/OL].(2007-05-13)[2019-06-30].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128]李娟,孙雪,王守清.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外部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以职业资格认证为导向[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1):57-59.
[129]中国设备监理协会.工程硕士(设备监理)专业学位培养专版[J].设备监理,2013(2):73.
[130]国务院.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2016年2月6日修正版)[EB/OL].(2016-12-10)[2019-06-30].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131]李剑平.部分985高校工程博士招生收费说一套做一套[EB/OL].(2013-02-19)[2019-06-30].中青在线.
[132]李剑平.教育部:违规收取工程博士学费必须立即退还[EB/OL].(2013-02-23)[2019-06-30].中青在线.
[133]王战军.构建质量保障体系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1):3-6,82.
[134]涂小凤.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的比较研究:以学科教学数学为例[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
[135]刘国福,张文娜,熊艳.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的建设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4(2):89-92.
[136]石长地,白向宁.以课程学习为依托提高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研能力[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4):33-37.
[137]浙江大学工程师学院.浙江大学工程师学院关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品牌课程建设及申报的通知[EB/OL].(2017-07-03)[2019-06-30].浙江大学工程师学院.
[138]赵红星.我校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建设项目结项验收[EB/OL].(2016-09-14)[2019-06-30].天津大学新闻网.
[139]文冠华,姜文忠,陈宏量.抓好专业实践环节确保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8):1-4.
[140]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产教结合协同育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8.
[14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EB/OL].(2009-03-19)[2019-06-3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142]巩乐,李建明,陈志华.天津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的探索与实践[C].西安:第二十六届全国研究生院工科研究生教育工作研讨会,2012.
[143]张乐平,温馨,陈小平.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的形式与标准[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5):15-19.
[144]胡莹,赵坚.硕士专业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及评价:以上海法律硕士等类别评价指标体系研制为例[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2(6):73-76.
[145]禤莉明,夏晓玲,马朝晖,等.制定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形式及标准的探讨[C]//牟延林.深化改革提高质量:重庆市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论文选.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4.
[146]郭艳利.近十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综述[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6):49-54.
[147]陈静.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问题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3.
[148]赵定贵.高等学校教育质量“第三方评估”模式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3(14):114-115.
[149]姚琳.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比较研究[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1(4):102-104.
[150]任欣荣,肖凤翔,张立迁.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招考工作问题之归因[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5):55-60.
[151]王大海,陈亚男,杨红.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现状与发展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6(20):58-59.
[152]章晓莉,郁诗铭.我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反思与改革[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10):55-59.
[153]熊娟.西部地区地方高校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中的问题与对策[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6.
[154]张东海,陈曦.研究型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状况调查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1,32(2):83-90.
[155]张乐平,付晨晨,朱敏,等.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的独立性与实践性问题[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1):161-167.
[156]邵延峰,任秀华,马永红.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99-102.
[157]施亚玲,向兴华,李若英,等.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现状调查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12):24-29.
[158]张弛,孙富强.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问题及对策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10):5-8.
[159]杜艳秋,李莞荷,王顶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基于专家访谈结果的实证分析[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7(2):69-74.
[160]朱永东,张振刚,张茂龙.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现状调查及分析:基于珠三角地区3所不同类型高校的问卷调查[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11):36-40.
[161]张乐平,王应密,陈小平.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状况的调查与分析:以Z大学为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3):11-17.
[162]曹东莉,乔文妤.关于全日制专业学位双导师培养的思考[J].科教导刊,2013(6):54.
[163]蒋秋燕,吕震,唐乾利,等.医学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问题及对策[J].中国卫生产业,2015,12(22):56-59.
[164]刘若泳.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2.
[165]翟亚军,王战军.中国专业学位教育主要问题辨识[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5):23-27.
[166]翟玉媛.基于教务管理视角的建筑学专业型硕士培养体系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6.
[167]陈琴.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构建[D].湘潭:湘潭大学,2015.
[168]张静.比较视野中的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D].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7.
[169]李甜.博洛尼亚进程下欧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12.
[170]郭朝红.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总结经验、展望未来——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构国际网络组织(INQAAHE)第八届双年会综述[J].江苏高教,2008(2):5-8.
[171]APQN.About Asia Pacific Quality Network (APQN)[EB/OL].(2019-12-20)[2019-06-30].https://www.apqn.org/.
[172]MCWILLIAM E, TAYLOR P G, THOMSON P, et al.Research Training in Doctoral Programs: what can be learned from professional doctorate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J].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2.
[173]张建新,Jagannath Patil.谁来保证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构的质量:亚太地区教育质量保障注册制(APQR)的实践探索[J].上海教育评估研究,2016(2):47-52.
[174]张建新.APQN 高等教育国际化质量标签(APQL)探索[J].上海教育评估研究,2019(6):51-56.
[175]方乐.亚太地区教育质量保障组织简介[J].上海教育评估研究,2012(1):77.
[176]方乐.亚太地区教育质量保障能力建设的推动者:亚太区教育质量保障组织(APQN)研究[J].江苏高教,2014(2):31-34.
[177]陈寒.欧洲高等教育区质量保障标准:发展与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18(6):90-97.
[178]李政.欧洲高等教育区的质量保障机构体系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7.
[179]张世英,肖雄,杨仁斌.英国QAA 评估程序、方法及其启示[J].当代教育论坛,2011(6):102-104.
[180]刘忠学.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发展及现状分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2(2):38-42.
[181]毕新,杨智钦.英国高等教育的质量保障体系的演进和发展[J].教育进展,2016(3):128-134.
[182]杜志峰,杨琳.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对我国中外合作办学的启示[J].中国电力教育,2012(16):3-4,7.
[183]沈晓雨.英国:为了更高质量的教学和科研[J].上海教育,2018(20):22-25.
[184]吴建伟.国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比较与借鉴[J].科教文汇,2011(6):1-2.
[185]王晓辉.法国教育评估初探[J].外国教育研究,2009,36(5):73-77.
[186]CLARK B, NEAVE G.The Encyclopedia of Higher Education:Vol.2 Analytical Perspectives[M].Oxford:Pergamon Press,1992.
[187]研究生教育评估制度研究及体系构建课题组.国外研究生教育评估制度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188]王霁云.美国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教育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189]高月春,闫博.美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的特点及启示[J].世界教育信息,2010(4):42-45.
[190]孙建荣.国际视野下的高等教育教学评估:兼谈美国高等学校认证中的院校自评要求[J].中国大学教学,2006(5):52-54,41.
[191]赵琳.从教育质量自我保障机制透视现代大学制度: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为例[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4):100-106,120.
[192]江小平.法国研究与高等教育评估机构简介[J].国外社会科学,2009(3):121-123.
[193]汪小会,孙伟,俞洪亮.法国高校的国家评估及对我国的启示[J].上海教育评估研究,2016,5(6):37-41.
[194]程俊,李明磊.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分析[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2(3):87-90.
[195]艾伦·文特,邵长忠.英国剑桥大学的管理及运行机制[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8,30(2):1-4.
[196]蒋馨岚.英国高等教育外部质量保障体系与牛津大学研究生教育[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2):80-86.
[197]熊玲,李忠.发达国家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分析和借鉴[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74-78.
[198]郑觅.高校内部质量保障:框架与措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IQA项目”优秀案例述评[J].中国高教研究,2016(9):17-22,76.
[199]杨晓波,费爱心.美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制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5):68-71.
[200]朱泓,孟凡芹.美国高等教育质量管理模式探析[J].中国大学教学,2014(7):88-92.
[201]赵小春.美国高等教育认证制度及启示[J].广东教育,2017(12):26-28.
[202]董竹娟,葛学彬,陈桂营.浅议美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J].北京教育(高教版),2018(1):85-88.
[203]刘海芳.中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体系比较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0.
[204]张秀峰.美国专业学位教育研究:基于“专业性”的视角[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
[205]张建功.中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研究[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4.
[206]李炜.加快推进专业学位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的有机衔接[J].教育教学论坛,2013(51):1-2.
[207]陈小尘,胡弼成.美国高等教育质量管理及其借鉴[J].高教探索,2010(1):52-57.
[208]闫飞龙.以自我评价为基础的日本大学多元化评价体系研究[J].复旦教育论坛,2008(2):13-17,37.
[209]李雪梅.战后日本大学评价制度的变化和发展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8.
[210]天野郁夫,陈武元.日本的大学评价[J].教育发展研究,2006,26(21):60-64.
[211]郭思霖.比较视野下研究生教学质量内部监控体系构建[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3):12-14.
[212]郭朝红,林江涌.日本大学评价学位授予机构(NIAD-UE)探究[J].化工高等教育,2006,23(4):10-13.
[213]金帷,杨娟,杨小燕.澳大利亚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的变迁[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5,31(2):45-52.
[214]侯威,许明.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机制的国际比较[J].江苏高教,2002(6):52-55.
[215]韩映雄,高新柱.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历程与经验[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11(1):10-18.
[216]张晓琴.美、英、德工程教育认证的比较与借鉴[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7(1):84-90.
[217]张彦通,韩晓燕.美、德两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的特色与借鉴[J].中国高等教育,2006(2):60-62.
[218]李江霞.从EC2000实施效果透视美国院校工程教育改革[J].理工高教研究,2008(4):82-85.
[219]余天佐,刘少雪.从外部评估转向自我改进:美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EC2000的变革及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6):28-34.
[220]梁毕明,齐聪俐.澳大利亚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标准解析[J].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2018(5):46-49.
[221]丛昕,朱泓.澳大利亚高等教育质量标准框架体系研究[J].文教资料,2013(1):110-112.
[222]朱炎军,夏人青.走向“内部改进”质量评估模式:美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估的转变及启示[J].高校教育管理,2016,10(2):92-96,124.
[223]王明辉,赵雪涛,刘芳.美国MBA教育质量评估与管理评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8(3):108-109.
[224]蒋馨岚,徐梅.世界一流大学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特征与启示[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11):14-18.
[225]刘丽君,唐水源.基于CAS理论的大学多主体科技合作的体制与机制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4(5):82-88.
[226]别敦荣,赵映川,闫建璋.专业学位概念释义及其定位[J].高等教育研究,2009,30(6):52-59.
[227]谢庆奎.中国政府的府际关系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37(1):26-34.
[228]蔡英辉,刘晶.行政主体间性:府际关系的渊源与基点[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8(6):19-22.
[229]宁业勤,楼世洲.美国高等教育认证机构与标准及其启示[J].现代教育论丛.2015(4):77-81.
[230]王战军.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技术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31]孙阳春,王富荣.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的指标选取维度述评[J].教育科学文摘,2011,30(2):30-31.
[232]范爱华.专业认证与专业评估之辨析[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7(11):90.
[233]张会兰.美国高等教育认证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05.
[234]严芳,闫艳.我国教育评估专业化发展路径的思考[J].上海教育科研,2019(2):47-52.
[235]朱守信,杨颉.高等教育质量问责的能力限度:问题与出路[J].教育科学,2014(3):61-65.
[236]朱金明,林梦泉,刘慧新,等.新形势下专业学位教育认证与合格评估的协同探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5(9):55-58.
[237]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2019-02-13)[2020-06-30].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238]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公布国家职业资格目录的通知[EB/OL].(2017-09-15)[2019-06-02].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239]毕秀玲,李昕冉.审计专业硕士教育与内部审计人员职业资格认证对接的思考[J].财会月刊,2017(10):124-128.
[240]刘婷,高虹,王应密,等.我国工程硕士教育实施专业认证的问题与对策[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5(8):57-61.
[241]李娟,孙雪,穆晓星.专业学位与职业资格认证对接机制的案例研究与要素分析[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2(6):67-72.
[242]邱冬阳,吴斯.专业硕士培养与职业资格互通机制设计[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4(6):75-80.
[243]袁广林.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动力机制探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6):1-5.
[244]刘剑.内生增长理论:综合分析与简要评价[J].贵州社会科学,2005(4):18-23,38.
[245]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EB/OL].(2015-11-05)[2020-06-30].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246]张宗益,郑小林,冯斌,等.构建博士生招生内生性约束机制提升博士生科研能力与学术水平[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5):5-8.
[247]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EB/OL].(2018-08-27)[2020-06-30].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248]黄少安.制度经济学由来与现状解构[J].改革,2017(1):132-144.
[249]韩晓燕,张彦通,李汉邦.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制度变迁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10):34-40.
[250]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推进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及中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考试招生改革的实施意见[EB/OL].(2015-09-14)[2020-06-30].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251]全国公共管理等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成果汇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252]徐平,钱政.通用工程师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研究[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100-105.
[253]李世讴.教育硕士课程体系构建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0.
[254]向诚,柴毅,王东红,等.紧贴行业需求,校企协同培养控制工程领域高层次应用型人才[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4):11-15.
[255]吕薇,王明辉.鼓励企业多渠道参与基础研究[EB/OL].(2019-08-19)[2020-06-30].人民网.
[256]刘翔.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监控体系构建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2013.
[257]李素素.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壁炉现象”的成因与补偿机制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8(8):5-11.
[258]张俊珍,田东平,崔瑞锋.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教育动因及障碍因素的调研[J].开放教育研究,2008,14(2):87-90.
[259]向诚,何培.构建校企协同创新机制建设专业学位联合培养实践基地[J].高等建筑教育,2017,26(4):31-35.
[260]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探索[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
[261]马履一,赵清,胡涌,等.联合培养研究生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2.
[262]上海市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上海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改革与实践探索(1991—2011)[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63]向诚,张云怀,王东红,等.基于导师团队的专业学位研究生集体培养模式探索[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5(1):67-70.
[264]赵纯,郑怀礼,翟俊,等.结合校园改造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建设规划[J].高等建筑教育,2014(5):141-145.
[265]马爱民.全日制教育硕士学位论文的新模式:华东师范大学推行“论文包”学位论文模式的探索和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6):15-17.
[266]冷青峰.美、英、日的大学生就业及其启示[J].学习月刊,2005(4):43-44.
[267]裴亚亚.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2.
[268]胡莹,杨雪.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与质量评价的思考[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2(2):66-70.
[269]程平.基于控制论的会计专业硕士培养过程控制探微:以重庆理工大学为例[J].财会月刊,2015(24):120-123.
[270]甄良,康君,英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及保障体系的构建[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2(6):52-55,83.
[271]韩从梅.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的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7.
[272]李会兰,张柳,孙玉倩.专业学位教育与职业资格对接模式比较分析[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4(4):33,35.
[273]朱金明,林梦泉,何爱芬,等.中国特色专业学位教育认证制度框架设计探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8(2):72-76.
[274]袁东敏.美国高等教育认证的新趋势[J].当代教育论坛,2012(6):19-22.
[275]李梦娥,张登银.面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职业资格衔接难点与实现探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11):81-83.
[276]张笑燕,宋茂强.质量评估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过程管理与质量控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3):69-72.
[277]乐毅.学校评估研究:以美国国家质量奖《绩效优异教育标准》为比较例证[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
[278]乐毅.波多里奇质量奖获得者的办学经验及其启示: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斯陶特分校个案分析[J].复旦教育论坛,2005,3(3):66-69,82.
[279]陈伟,刘广第.浅析波多里奇奖对高等院校质量管理水平提高的促进作用[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4(9):43-45.
[280]贾磊.美国高等教育中的波多里奇质量标准应用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11.
[281]克里斯汀·舍费尔,陈晓华.获奖15年之后,波多里奇对高校的影响力尚存[J].中国质量,2017(6):52-55.
[282]克里斯汀·舍费尔,王为人.波多里奇框架给大学带来的巨大价值[J].中国质量,2016(10):49-53.
[283]王为人.2018年美国波多里奇国家质量奖获奖组织介绍(一)阿拉莫学院校群(教育类)[J].中国质量,2019(2):59-64.
[284]卢晓春.阿拉莫学院的发展特色分析及启示[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96-98,106.
[285]杨晓芳.法国工程师教育模式及启示[J].高等建筑教育,2013(3):48-50.
[286]台红蕊.法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J].法制与社会,2016(16):215-216.
[287]熊璋,于黎明,徐平.法国工程师学历教育认证解读与实例分析:兼谈北航中法工程师学院的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5):77-83.
[288]刘丽华.法国工程师教育及对我国理工科高等教育的思考[J].江苏高教,1996(4):69-72,19.
[289]陈维嘉,罗维东,范海林,等.法国“大学校”办学模式及其启示:“教育部行业特色型大学发展考察团”考察报告[J].中国高等教育,2010(24):10-13.
[290]娄春晖.国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对我国的启示[J].商场现代化,2007(18):77-79.
[291]刘敏.法国工程师大学校的学生实习及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11,33(9):22-25.
[292]熊璋,于黎明,徐平,等.法国工程师教育学历教育认证指南[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293]杨佩青,杨东华.法国工程师职衔认证体系及其启示[J].中国电力教育,2012(12):65-66,70.
[294]杨东华,杨佩青,苏尧君.法国工程师教育质量保障机制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3(4):11-12.
[295]熊璋,于黎明,徐平,等.通用工程师学历教育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1):46-57.
[296]王跃.法律硕士培养机制改革的新探索:以西南政法大学法律硕士特色培养方案为例[J].青年与社会,2013(19):64-65.
[297]任惠华,罗佳.论研究生专业实习新型模式及评价体系的构建:以侦查学专业研究生实习为例[C]//牟延林.深化改革提高质量:重庆市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论文选.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4.
[298]陈地龙.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衔接的探索[J].管理观察,2013(31):41-44.
[299]侯延斌,刘尚静,尹定洪,等.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重庆医学,2017,46(23):3303-3305.
[300]程平,王文怡.基于AGIL的“互联网+会计”MPAcc人才培养改革:以重庆理工大学为例[J].财会月刊,2018(14):29-35.
[301]程平,陶思颖.基于ADDIE的“互联网+会计”MPAcc财务共享课程教学设计:以重庆理工大学为例[J].财会月刊,2018(22):24-29.
[302]章新蓉,顾飞.开放式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研究[J].会计之友,2012(12):117-119.
[303]郭晓乐,苏堪华,严文德,等.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校外实践保障机制和评价体系研究与实践:以重庆科技学院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科为例[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102-104.
[304]赵黎明,赵冬梅.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与高级设备监理师资格对接的探索与实践:以华北电力大学为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6(11):51-55.
[305]王冠华,高艳玲,孙宁.工程硕士教育与高级设备监理师资格对接认证工作的实践及思考[J].设备监理,2017(4):20-24.
[306]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委员会.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文件(2018年版·总第六版)[EB/OL].(2018-06-22)[2020-06-30].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