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监控体系自身建设
高校专业学位培养质量信息监控体系是以管理监控、督导监控、信息监控以及评估监控等要素为基础的。监控体系要把构成其质量信息监控的各要素有机地协调并组织起来,按一定程序有机运行。只有各个因素的子系统很好地运用后,才能确保高校专业学位培养质量信息监控这个大系统目标的实现。以下简要讨论管理监控、督导监控、信息监控(评估监控已在前面讨论,这里不涉及)。
1.管理监控
教育学者朱兰博士的教育战略管理三段论中曾提到过:“研究生院管理部门主要职能是确定质量保障思想、制订保障制度、统筹保障活动、开展质量监控与评价工作;专业学位培养院系主要负责质量保障具体制度的制订和活动的策划;全面质量保障相关人员包括院系负责人、教学秘书与指导教师以及指导小组成员和答辩委员会成员等主要负责开题和答辩等具体的质量保障活动。各部门合理分工,发挥各自的职能。”[59]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而言,培养质量管理监控的一个重点是要解决好理论教学和实习实践的资源分配问题。应避免理论教学过多、过重,努力体现以实习实践为基础的专业教育特色。要把实习实践这一管理重点放进培养质量管理监控体系中。通过对专业设置、资源配置和教学过程等环节加强管理,从而使培养质量管理监控目标得以实现。
(1)专业设置监控
高校培养质量监控工作的基础环节,就是对专业设置进行监控。主要是看其是否符合高校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比如是否符合社会对应用人才在知识、能力以及素质等方面提出的要求等。
在对专业设置监控方面,要监控专业设置是否达到3个方面要求,主要是“3个符合”:一要符合高校专业学位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通过专业设置,把相关知识有机结合、融合在一起,拓宽专业知识基础,增强专业知识的适应性。二要符合地区、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专业结构调整的方向,要符合地方发展和行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同时要把握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和产业结构调整趋势,具有前瞻性。三要符合高校自身办学基础和资源条件。既要考虑院校的现有条件,又要考虑专业长远发展的需要。
(2)资源配置监控
对资源配置的有效监控,也是培养质量监控的重要方面。从高等院校资源来看,师资队伍及校内实践基地是最好操作、最快见效的资源,关键是学校是否重视。近几年,专业学位迅速扩容,一时难以扩充教学和实践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实践基地也严重不足,致使一些实践教学停留在形式上,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师资队伍、实践基地的有效配置,是提高高校专业学位培养内部质量的关键。
培养“专业型”导师,是专业学位师资队伍资源配置的重要任务。“专业型”导师既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良好的师德修养、教育教学能力,又要具备良好的专业技能、操作能力和职业态度。从培养质量监控角度来讲,主要监控“专业型”教师是否具备以下几点要求:一是具备行业职业道德。教师不但要熟悉并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而且要了解相关行业的职业道德,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二是具备行业、职业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并且能在实际指导中实现融会贯通。三是具备社会交往和组织协调能力。对校内交往、与企业、行业交往都有一定交流沟通能力,同时能够很好地组织学生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四是具备指导管理能力。五是具有善于接受新信息、新观念的创新能力,同时能够不断更新自身知识、能力结构以适应社会。这当中,应高度重视校外师资队伍建设。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7次会议审议通过的《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总体方案》明确要求,在专业学位师资队伍建设上,“来自实践领域有丰富经验的高层次专业人员承担专业课程教学的比例应不低于三分之一,并积极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论文考评等工作”。但实际情况却与此有较大差距。因此,应重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师资配置机制,加快形成“双师型”师资结构。
(3)培养过程监控
主要抓好课堂教学监控和实践教学监控两个方面,这是全面提高专业学位教学质量的工作重点。实施课堂教学管理监控,主要采取以听课为主的方式,对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监控,使教师上课内容、授课方式,以及听课效果和学生反馈的情况都有信息记录,然后对所有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提出教学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并与教课老师进行沟通反馈,让其发挥优势、改正不足,进而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水平。同时,着力建立健全宏观指导制度,从总结分析情况中,归纳总结符合一般教学规律、有利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方法和经验,并形成有效的规章制度,进一步使教学管理监控规范化、科学化。
要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实验、实训、实习是重要途径。在实施实践教学管理监控方面,首先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探索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法,以达到专业学位教育的质量标准。对实践教学进行监控主要考虑3个方面:一是对实践教学的条件符合实践教学计划要求执行情况进行监控;二是对实践教学所占的比例达到专业学位培养规定的要求情况进行监控;三是各个专业领域对学生所提出能力要求和能力标准进行监控。对实践教学管理进行监控的最终目的,就是使学生做到“干中学,学中干”,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用结合,使学生真正获得专业能力和工作经验。
以重庆大学为例,先后开发了专业学位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和专业学位实践管理信息系统,专业学位教务管理信息系统通过评教、督导、问卷等方式对课堂教学环节进行监控,专业学位实践管理信息系统则对实习、实践环节进行监控。专业学位研究生不再进行教学或科研实践环节考核,以专业实践环节代替。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活动分为3个阶段,即事前制订专业实践计划,过程中及时撰写专业实践日志,事后进行专业实践考核,在重庆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中对应设置了实践计划、实践日志及实践考核3个模块。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最晚应于第二学年10月前在研究生教育信息管理系统中提交专业实践计划,导师(组)按照本专业(领域)硕士生培养要求,对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计划进行审核。逾期未提交专业实践计划或专业实践计划审核不通过的学生,不得进入实习实践阶段,半年内不得提交论文答辩申请。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专业实践活动时,需定期在研究生教育信息管理系统中提交专业实践工作日志,累计至少提交5篇。专业学位研究生完成专业实践活动后,还要在系统中提交专业实践环节考核申请,经实践单位签署意见,导师组审阅并给定成绩,实践成绩为“及格”以上才能申请论文答辩,申请答辩时应打印相应报表作为答辩申请材料。专业实践考核合格可获得相应学分。学生在提交答辩申请时系统会自动对专业实践环节进行验证。该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管理系统对传统的培养管理系统形成了有效的补充,实现了从实践计划、实践管理到实践考核的层层监控,进一步使实践管理监控规范化、科学化。
2.督导监控
教学督导是培养质量监控的有效手段,其主要任务是推动专业学位培养质量管理目标、规定和措施的落实,特别是教学质量有关政策、整改措施和反馈意见的落实;同时,整改总结教学工作经验,进而深入推进学校教学改革,稳步提高培养质量。
(1)主要作用
一是教学检查。对全校的教学质量进行检查。
二是教学督促。釆取听课等多种方式收集教师教学信息,然后与教师进行意见交换,进而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三是教学评价。为教学运行管理部门提供重要的参考意见,协助教学管理部门完成既定的教育教学任务。
四是教学调研。对全校教学的基本情况进行较为完整的把握,看到存在的问题,得到一些数据和信息。
五是激励作用。通过教学督导们的言行身教,给任课教师树立榜样,发挥激励作用。
(2)督导对象
一是对教学和培养全过程进行督导。主要围绕教学过程和人才培养目标两个内容,把督导人才培养方案是否得到落实作为重点。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教学与培养全过程而言,不仅要监督理论课程教学质量,重要的还要监督实践环节(包括理论课程与实践的结合、案例课、校内外实习实践等)。不仅要监督课堂教学,还要监督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及答辩质量。即对带有全局性的工作进行调研和督察,提供信息、提出建议,从而使实践教学、课堂教学以及专业素质培养进一步规范。
二是对学生进行督导。主要督促检查和指导学生在校学习的各个环节。根据督学工作流程,就学生的思想、行为、专业与技能等方面内容,进一步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将掌握的学生学习的信息反馈到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部门,并提出改进建议。
三是对管理进行督导。主要监测督导学校管理情况,在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方面,是否向“专业型”教师发展;在制度规范建设方面,是否有利于培养质量目标的实现;在课程管理方面,是否有利于专业学位培养特色,并对此提出针对性意见。督导管理监控流程重点应是,有效地督导各学院教学管理过程,督导学院研究活动计划以及督导有关研究活动观摩,督导专业学位导师指导情况,并提出具体意见,进一步规范培养过程。
(3)运行方式
督导方式很多,目前许多高校主要采取听课、座谈、检查评估和问卷。在实际督导过程中,主要通过教学督导员的作用,推进学生、教师、导师和管理者多方形成良性互动。当选教学督导员的,一般是现职教师、导师或专业学位管理人员,都是热心于教学、真心于助人、正心于事业,具有一定威信,并且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而言,应积极探讨校外兼职教师、导师以及校外实践基地管理人员参与研究生教育督导工作。
3.信息监控
培养质量信息监控系统是培养质量监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质量信息反馈及时准确,是保证培养质量的关键,也是培养问题得到及时解决的重要保证。而在培养质量信息系统中,信息的来源不仅是理论教学方面的校内信息,而且要拓宽到发展环境、产业形势、校外就业、用人单位反馈等信息。
因此,具体来说,培养质量信息全面跟踪、反馈教学和实践所表现出来的信息,包括教学过程、课程设置、教学效果、教学环境、实践条件、实践效果、实践环境以及社会就业情况。而从大的方面来说,培养质量信息监控主要包括院校内部信息监控和院校外部信息监控两个方面。
(1)内部信息监控
要高度重视高校专业学位培养内部的信息反馈,这是培养质量内部监控体系顺利运行的前提和保障。校内培养监控应形成一条闭合信息跟踪、反馈网络。主要以研究生院为核心,从学生到研究生院、再从研究生院到学院、从学院到导师,最后再回到学生。应实现内部质量信息的全过程监控管理和全体参与角色的协同工作,共管、共建、共享。应加强内部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使之成为高校内部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工作的重要支撑平台,成为完成研究生教育服务工作、实现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加强研究生教学基本建设,开展质量管理与过程监控,推动研究生“三自”管理的主体工作平台,成为推行教育教学改革、规章制度改革、过程管理改革的实践平台。
例如,重庆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按照“以人为本”的思想和标准化、规范化的设计原则,基于互联网技术,构建涵盖研究生教育招生、收费、经费分配、学籍、课程教学、中期考核、实习实践、预答辩、学位授予、学科及专业评估、毕业就业、查询与报表、决策支持等全过程管理要素信息的海量数据库系统,为研究生、导师、学院教务秘书、任课教师、研究生院工作人员、校领导及校外人员等提供多层次、大范围、全过程的质量信息,并通过信息的共建、共管、共享,实现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全程跟踪与监控。
(2)外部信息监控
外部信息监控主要是对社会上的信息进行有效监控,包括对人才市场需求信息、毕业生就业适应状况信息以及社会行业发展趋势信息进行有效监控,可以由研究生院、学院、招办和就业中心等部门共同完成。这些信息一方面可以为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目标服务,一方面可以为学校预测发展形势、做出决策提供很好的参考。通过外部信息的反馈分析,特别是毕业生的就业信息、能力信息、发展信息的提供,有力推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外部信息管理的另一显著特点还体现在与企事业单位在产学研合作、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应充分考虑到如何与校外企事业单位的产学研联合培养基地、实习实践基地(包括校外导师、教师以及有关管理人员等)建立有效的信息互通机制。
(3)信息管理系统运行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是信息必须能够客观地反映现实状况,要尽量避免遗漏和主观臆造。二是任何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和传递反馈都要及时准确。过期、不准确的信息,对培养质量监控毫无意义,甚至有害。为此,要尽量减少加工和传递过程中不必要的环节。三是要根据不同组织的不同需求提供不同的信息,以适应各个组织对信息种类、信息详略、信息范围的需求。四是应加强数据信息和工作流程管理,突出共管、共建、共享。教师、学生、管理人员用户既是系统信息和流程的使用者也是系统的管理者和信息建设者。要做到分级管理、分角色管理,各个角色之间层次分明、责任明确、任务清晰,进而实现研究生、导师、任课教师、研究生院工作人员、学院研究生管理秘书以及校外教师和导师、校外实践基地指导教师和管理人员等全员角色的协同工作和共同管理。五是应使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相结合,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管理制度整合进系统,构建标准化和网络化的质量保证体系,并严格、规范地运行。
[1]袁广林.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动力机制探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6):1-5.
[2]刘剑.内生增长理论:综合分析与简要评价[J].贵州社会科学,2005(4):18-23,38.
[3]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EB/OL].(2015-11-05)[2020-06-30].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4]张宗益,郑小林,冯斌,等.构建博士生招生内生性约束机制提升博士生科研能力与学术水平[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5):5-8.
[5]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EB/OL].(2018-08-27)[2020-06-30].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6]黄少安.制度经济学由来与现状解构[J].改革,2017(1):132-144.
[7]韩晓燕,张彦通,李汉邦.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制度变迁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10):34-40.
[8]熊玲,李忠.发达国家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分析和借鉴[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74-78.
[9]本部分及随后相关内容参考并借鉴了王亚鹏《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内生性:超越“问责制”逻辑》(《职业技术教育》2018年第25 期)一文中的观点。
[10]中央政府门户网站.教育部关于推进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及中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考试招生改革的实施意见[EB/OL].(2015-09-14)[2020-06-30].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11]全国公共管理等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成果汇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12]徐平,钱政.通用工程师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研究[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100-105.
[13]全国公共管理等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成果汇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14]全国公共管理等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成果汇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15]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网站。
[16]有关信息来源于广东财经大学、合肥工业大学、郑州大学官方网站。
[17]同①。
[18]全国公共管理等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成果汇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19]同①。
[20]李世讴.教育硕士课程体系构建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0.
[21]向诚,柴毅,王东红,等.紧贴行业需求,校企协同培养控制工程领域高层次应用型人才[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4):11-15.
[22]全国公共管理等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成果汇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23]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网站。
[24]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案例教学和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的意见[EB/OL].(2015-05-11)[2020-06-3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5]全国公共管理等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成果汇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26]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案例教学和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的意见[EB/OL].(2015-05-11)[2020-06-3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7]田培杰.协同治理:理论研究框架与分析模型[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3.
[28]吕薇,王明辉.鼓励企业多渠道参与基础研究[EB/OL].(2019-08-19)[2020-06-30].人民网.
[29]刘翔.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监控体系构建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2013.
[30]李素素.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壁炉现象”的成因与补偿机制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8(8):5-11.
[31]张俊珍,田东平,崔瑞锋.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教育动因及障碍因素的调研[J].开放教育研究,2008,14(2):87-90.
[32]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案例教学和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的意见[EB/OL].(2015-05-11)[2020-06-3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33]向诚,何培.构建校企协同创新机制建设专业学位联合培养实践基地[J].高等建筑教育,2017,26(4):31-35.
[34]全国公共管理等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成果汇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35]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产教结合协同育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8.
[36]全国公共管理等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成果汇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37]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探索[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
[38]向诚,张云怀,王东红,等.基于导师团队的专业学位研究生集体培养模式探索[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5(1):67-70.
[39]马爱民.全日制教育硕士学位论文的新模式:华东师范大学推行“论文包”学位论文模式的探索和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6):15-17.
[40]冷青峰.美、英、日的大学生就业及其启示[J].学习月刊,2005(4):43-44.
[41]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EB/OL].(2013-03-29)[2020-06-3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42]蒋馨岚,徐梅.世界一流大学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特征与启示[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11):14-18.
[43]裴亚亚.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2.
[44]胡莹,杨雪.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与质量评价的思考[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2(02):66-70.
[45]程平,蒋雨.基于控制论的会计专业硕士培养过程控制探微:以重庆理工大学为例[J].财会月刊,2015(24):120-123.
[46]甄良,康君,英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及保障体系的构建[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2(6):52-55,83.
[47]韩从梅.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的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7.
[48]李娟,孙雪,穆晓星.专业学位与职业资格认证对接机制的案例研究与要素分析[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2(6):67-72.
[49]李会兰,张柳,孙玉倩.专业学位教育与职业资格对接模式比较分析[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4(4):33,35.
[50]朱金明,林梦泉,何爱芬,等.中国特色专业学位教育认证制度框架设计探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8(2):72-76.
[51]袁东敏.美国高等教育认证的新趋势[J].当代教育论坛,2012(6):19-22.
[52]宁业勤,楼世洲.美国高等教育认证机构与标准及其启示[J].现代教育论丛,2015(4):77-81.
[53]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委员会.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文件(2018年版·总第六版)[EB/OL].(2018-06-22)[2020-06-30].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54]邱冬阳,吴斯.专业硕士培养与职业资格互通机制设计[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4(6):75-80.
[55]教育质量认证[EB/OL].[2020-06-30].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
[56]朱金明,林梦泉,何爱芬,等.中国特色专业学位教育认证制度框架设计探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8(2):72-76.
[57]李梦娥,张登银.面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职业资格衔接难点与实现探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11):81-83.
[58]李娟,孙雪,穆晓星.专业学位与职业资格认证对接机制的案例研究与要素分析[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2(6):67-72.
[59]张笑燕,宋茂强.质量评估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过程管理与质量控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3):6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