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目标、两套体系、三项结合、四证关联、五大保障”的“5+3”培养模式

一、“一个目标、两套体系、三项结合、四证关联、五大保障”的“5+3”培养模式[9]

重庆医科大学在长期培养临床医学硕士的实践过程中,逐步探索出“一个目标、两套体系、三项结合、四证关联、五大保障”的新型“5+3”培养模式。该模式有效解决了临床医学硕士培养模式不健全、缺乏培养高层次临床医师的成熟模式、临床医学硕士整体培养质量不高、在校临床医学硕士无法报考执业医师资格、难以和规培有效衔接、专业学位教育与行业准入标准难以无缝对接、现行管理体制机制不适应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等临床医学硕士培养关键问题。

1.确立“一个目标”,即培养“真正会看病的医生

临床医学硕士教育和规培都是以培养“真正会看病的医生”为宗旨,以提高研究生(学员)的临床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二者培养目标的一致性,为构建并轨培养模式打下了坚实基础。临床医学硕士培养内容与规培内容具有很大相似性,在临床轮转的科室方面,临床医学硕士培养与规培也基本一致。

2.建立“两套体系”,保障高层次应用型医学人才培养质量

①建立临床医学硕士“模块式”课程体系,实行弹性课程学习。临床医学硕士课程设置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与临床紧密结合。课程由临床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等前沿讲座形成若干个独立的模块,所有模块按照一定的形式组合成一个系统。同时开设医事法律、应用心理学、人文素养、医患沟通等方面讲座。临床医学硕士实行弹性课程学习,统一安排在第一学期晚上及周末进行。

②加强临床能力考核,建立多层次、全过程的临床能力考核指标体系。临床能力考核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平时考核与阶段考核相结合,笔试、口试与实际操作相结合,考核小组评价与专家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在出科考核的组织形式上,采取轮转科室组织、各临床学院普查、研究生院抽查的三级管理模式。临床医学硕士考核同规培考核相接轨,建立起了一套多层次全过程的临床能力考核指标体系。

3.推行“三项结合”,建立临床医学硕士培养与规培并轨培养的高层次应用型医学人才培养模式

①将临床医学硕士招生和规培学员招录相结合,提高临床医学硕士报考条件,优化生源质量。临床医学硕士培养要与规培有效并轨,首先要确保招生条件对等,才能为后续过程提供共同基础。学校提高了临床医学硕士报考条件,使之与规培学员入学条件一致。

②临床医学硕士培养与规培过程相结合,统一临床轮转周期,强化临床能力训练。探索并建立了专业实践“填平补齐”的临床轮转训练体系。“轮转体系”强化了专业学位教育和学术学位教育的区分度。为保障学生临床能力训练质量,实现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有机对接,临床医学硕士入学后将其纳入“两个层次、两个阶段”的培养。学生入学后分两个阶段培养,第一学期入学后进入第一阶段临床轮转,时间为一年半,由各临床学院管理部门统一安排,轮转要求不仅满足国家对临床医学硕士的要求,同时与规培紧密结合。入学后次年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考试合格并取得执业医师资格证后,进入第二阶段科室临床能力定向培养一年半,要求其担任24小时住院医师不少于6个月,总时间不少于34个月。要求与规培一致,针对非应届研究生采取“填平补齐”的培养方式。学生毕业后既获得学位证书,也获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

③临床医学硕士学位授予标准与临床医师准入标准相结合,进一步提高培养质量。学校对临床医学硕士授位标准进行修订,降低了对发表文章的要求,规定临床医学硕士只需发表一篇综述或病案分析即可申请学位,学生能够将全部精力和时间投入临床能力训练中,有效保障了培养质量。

4.实行“四证关联”,实现专业学位教育与行业准入标准无缝对接

针对现行政策法规与临床医学硕士教育的矛盾,学校得到了上级行业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打破了临床医学硕士培养的瓶颈问题。临床医学硕士在完成相关培养内容并通过考核后可取得研究生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同时也可获得规培合格证书和执业医师资格证书,实现“四证合一”,极大地节约了教育培训资源,实现了专业学位教育与行业准入标准的无缝对接。

5.构建“五大保障”措施,保障改革方案落实到位

(1)主管部门支持

学校与行业主管部门多次磋商,积极争取,得到了上级行业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一是允许未取得执业医师资格证书的临床医学硕士入学后在学校各三级甲等附属医院临床训练一年后,由各医院出具试用培训证明,报名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解决了临床医学硕士在学期间不能考取执业医师资格证书的矛盾。二是允许持异地执业医师资格证书的研究生注册到重庆医科大学相关临床院系,解决了已获异地执业医师资格证书的研究生在本校注册的问题。三是允许重庆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硕士不参加规培招录考试,直接纳入规培体系,入学后即参加规培。上述政策保障了重庆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硕士能够充分参与临床实践训练,保障了培养质量。

(2)学校政策导向

一是广泛宣传。学校定期开展导师及管理人员培训,详细讲解国家研究生教育战略性发展方向及学校临床医学硕士教育相关政策。

二是深入调研。学校研究生管理部门组织工作人员对各临床院系开展并轨培养模式的现状、效果、问题、建议进行了深入调研,对共性问题组织会议专题解决。

三是制订有利于专业学位发展的招生制度。学校对临床院系的导师招收专业学位研究生数目提出明确要求,凡在临床工作的导师必须招收专业学位研究生。

四是将导师指导专业学位研究生工作量与职称晋升直接挂钩,提高导师指导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积极性。

(3)创新管理体制

为强化临床医学硕士临床轮转管理,保证培养质量,学校建立了学校(研究生院)、院系(研究生处、科)及临床科室三级管理体制。院系研究生管理处对临床医学硕士培养、七年制学生硕士阶段培养、住院医师申请硕士学位涉及学位授予的工作进行有机整合,统筹安排和组织临床医学硕士的临床训练和临床能力考核。

(4)导师队伍建设

学校成立以导师为中心的指导小组,采取导师指导和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原则,实行科主任负责管理、导师负责指导、指导小组成员分工指导的集体培养制度。

(5)完善资助体系

针对临床医学硕士的特点,配合培养模式创新,学校建立了不同于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奖助贷体系,实施研究生教育培养机制改革,完善研究生奖助贷体系,覆盖范围达100%,大幅提高临床医学硕士资助标准,临床医学硕士取得执业医师资格证书并独立管床后每月可获得2 000元左右的生活补助。

经过4年多的改革与探索,重庆医科大学关于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衔接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学校受邀参加2011年“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论坛”、2012年“全国第九届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会议”、2013年“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推介会”并做大会报告,获得一致好评。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主办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简报》2013年第一期以《重庆医科大学探索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新模式》为题,专题报道了重庆医科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实践。[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