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导师队伍建设

五、导师队伍建设

2009年,《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建立健全校内外双导师制,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吸收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实践领域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员共同承担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74]2013年,《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教研〔2013〕3号),再次强调,鼓励培养单位对研究生导师按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分类制订评定条件,分类评聘,逐步形成稳定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队伍。大力推广校内外双导师制,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重视发挥校外导师作用。根据不同专业学位类别特点,探索导师组制,组建由相关学科领域专家和行(企)业专家组成的导师团队共同指导研究生。[75]

高校青年教师从本科、硕士,然后到博士,大都缺乏在企业工作的经历,缺乏对行业的了解。以重庆大学为例,每年新进的青年教师中具有工程素养背景的仅有10%。而国外大学特别重视教师的企业任职经历,高校会从企业聘用富有经验的专家任教,专业认证中一项重要的指标就是具有企业任职经历的教师比例,但目前国内在这方面还较为薄弱。为进一步提升青年教师工程素养,强化青年教师与行业、企业间的联系,重庆大学工程学部自2012年开始对具有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进行为期一年的工程素养培训,依照自愿原则,将青年教师派往与工程学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发展方向一致的国有大中型企业或全球500强企业,或者学部和各单位认为有必要前往培训的企业。此项工作开展初期,在重庆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学院、动力工程学院、资源及环境科学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等5个学院里,就有将近60名青年教师积极响应,已有部分教师前往长安汽车、攀钢、绵阳九院等多家国有大中型企业或研究院工作。此举虽然不是直接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所提出的要求,但是对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意义深远,大部分经过培训的青年教师返校后都将成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的中坚力量,同时这些教师与企业间建立的联系也将在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产生积极的作用。

天津大学一直致力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模式的探索,通过制订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选聘与考核文件,探讨聘用行业专家为应用型硕士生指导教师的可行方案,进一步规范现有专业学位硕士生指导教师的管理,不断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的队伍建设。2010年,依据国家政策规定,天津大学研究生院学位与学科建设办公室起草了《专业学位硕士生指导教师选聘与考核工作实施细则(草稿)》,初步探讨专业学位导师的选聘条件、任职资格、选聘程序和考核办法等。为了推动学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天津大学在原有理工学科评定委员会、社会科学与建筑学科学位评定委员会的基础上,并行设立了由校内外专家组成的专业学位评定委员会。专业学位评定委员会将聘请业务素质好、专业技能水平高、指导研究生成绩突出的校外导师担任委员,他们将参与研究和制订学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战略,审议学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中的重要决策,研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和管理、学位授予工作等相关重大问题。[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