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校企协同创新,构建校企联合培养长效稳定机制

一、依托校企协同创新,构建校企联合培养长效稳定机制

重庆大学是重庆市唯一一个国家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重庆自主品牌汽车协同创新中心牵头单位,重庆长安汽车公司为该中心核心协同单位,同时为重庆大学工程硕士联合培养实践基地。协同创新中心承担的振兴中国汽车自主品牌、打造汽车领域人才培养基地的重大战略使命,成为学校与公司人才联合培养的重要战略背景与共同奋斗目标。围绕这一共同目标,双方以人才联合培养为纽带,开展人才交流、科研协作与资源共享,深化校企合作、互利共赢机制,构建校企协同创新、联合培养的长效稳定机制。

在人才交流方面,协同中心将长安公司与学校近100名汽车核心科研人员统一聘任为中心科研人员,进而根据校企双方合作科研项目需要,按照“开放、协同、动态、竞争”原则组建联合科研团队,实行“成果共享、业绩互认”。同时,校企双方依托协同中心实施了核心科研人员共引共用、成本分摊的人才引进新机制,大幅提升双方人才引进资金使用效率,以及作为西部地区的重庆对境内外汽车行业顶尖技术人才的吸引力。在科研协作方面,双方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先后联合设立“一对一”应用研发基金、“重庆汽车共性技术”创新基金,组织双方科研人员联合申报、协同攻关。通过两个基金的组织实施,形成了“市场驱动、依托行业、协同攻关”的科研组织模式,既保障企业成为行业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应用的主体,破解制约企业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又通过“任务牵引”的科研团队组建思路,促使高校有组织、有针对性地开展有实效的科研活动,在相对集中的研究领域提升了学校的研究实力,突显了办学特色,促使校企产学研合作进入良性循环。在资源共享方面,双方本着“开放、共享、共建、共赢”的宗旨,按照“谁投入、谁拥有、谁主导、谁维护”的归属原则,实施“统筹规划、整合提升、时域集中、共享开放”管理模式,实现了长安公司与重庆大学大至国家重点实验室、小至单个实验仪器,从仪器设备、办公场所等硬件设施,到工具软件、数据资源等软件资源的全方面共享。目前,已有效共享国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重大设备100余套,图书300万册,科研数据库34个,企业内部研究数据近20 TB。